河南省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模拟选科走班调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390字。
河南省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模拟选科走班调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要向前看,就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前进。各方面的新情况都要研究,各方面的新问题都要解决。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当然,在西北、西南和其他一些地区,那里的生产和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国家应当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
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志们认真加以考虑和研究。
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例如,企业的改组,就会出现人员的去留问题;国家机关的改革,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要转做别的工作,有些人就会有意见,等等。这些问题很快就要出现,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教育党员和群众以大局为重,以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为重。我们应当充满信心。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随着经济的发展,路子会越走越宽,人们会各得其所。这是毫无疑义的。
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
全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重新学习。那一次我们学得不坏,进城以后,很快恢复了经济,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这些年来,应当承认学得不好。主要的精力放到政治运动上去了,建设的本领没有学好,建设没有上去,政治也发生了严重的曲折。现在要搞现代化建设,就更加不懂了。所以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
(摘编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二:
邓小平思考问题贯穿着一条红线,这就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邓小平复出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倡导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冲破“禁区”,思考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思想懒汉不少,讲现话、空话的多。”1978年秋,他在东北视察时就呼吁各级干部“要开动脑筋,不开动脑筋,就没有实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可以带动其他的地区、企业和人向先富裕起来的学习,从而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
B.改革会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有反对的声音,对此要在思想上重视,教育党员和群众以大局为重,相信群众,这样可以解决问题。
C.材料二作者认为,如果思想有“禁区”,就会思想僵化,不敢根据自己的条件考虑问题;冲破思想“禁区”的主要方法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
D.“一国两制”的构想以及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实行改革开放都是邓小平倡导和运用的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具体例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定会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一定会遇到许多障碍,但我们有信心做到在经济发展中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B.全国胜利前夕全党范围内进行的重新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国家很快恢复了经济,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C.在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背景之下,邓小平在全党范围内提出了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倡议。
D.邓小平注意研究新条件和新变化,根据新条件提出新问题,思考和解决新问题;与国际形势问题相比,他更加重视国内问题。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邓小平的问题意识的一项是(3分)( )
A.邓小平指出,“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政治问题,是思想问题,也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现实问题”。
B.1977年,邓小平在恢复领导职务后,首先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然后解决政治路线问题,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再着手解决组织路线问题。
C.邓小平说:“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
D.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思想观点都同当时中国的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都是从“问题”中产生出来的。
4.材料一中多次出现“应当”“必须”,请简析其作用。(4分)
5.请结合材料二和下面的信息内容,谈谈你对中央所采取的具体对策的理解。(6分)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不少地区和部门面对这一新生事物感到困惑和犹豫。有的省份和地区对这一政策持观望态度,甚至表现出一定的抵触情绪。面对这种情况,中央并没有采取强硬措施强行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温和、更为有效的策略——“允许看”,一方面开会研讨,一方面采取了用事实教育干部群众的做法,让这一影响深远的改革得以全面铺开。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活着(节选)
余华
家珍走后,我娘时常坐在一边偷偷抹眼泪。我本想找几句话去宽慰宽慰她,一看到她那副,样子,就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好端端的一个家成了砸破了的瓦罐似的四分五裂。到了晚上,我躺在床上常常睡不着,一会恨这个,一会恨那个,到头来最恨的还是我自己。夜里想得太多,白天就头疼,整日无精打采,好在有凤霞,凤霞常拉着我的手问我:
“爹,一张桌子有四个角,削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