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插秧歌》同步练习19
- 资源简介:
约6960字。
6.《芣苢》《插秧歌》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中五百年风物流转,天光云影,我们在其中看到了一种诵读有韵、赓续至今仍富活力的诗体 。我们在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无用”在“有用”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心灵的一块绿地。
《诗经》是一条文字之河,( )。在古人 的吟诵中,我们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这份诗意和美好,我们的后代也值得拥有,不是吗?因此,我觉得,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做点什么,坚持点什么,尊重点什么。我认为,《诗经》不可丢弃,传统文化不能忘记。
我们阅读《诗经》不会产生 的经济效益,所能影响的人也非常有限,可是这是我们能做的对抗粗鄙文化的方式,这也是我们能做的文化传承的方式。如果坚持学习且传播,在今后的山河岁月里,我们的后代能看到每一部经典, 都会有你我每一次挑灯夜读的身影。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我们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无用”在“有用”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心灵的一块绿地。
B.在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无用”在“有用”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心灵的一块绿地。
C.在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无用”在“有用”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一块心灵的绿地。
D.我们在紧张的社会竞争中,《诗经》就像是润滑剂,能够让德行和知识更加相契相合,让“无用”在“有用”中寻得一丝生存空间,让人找寻到一块心灵的绿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它的下游,接受其哺养。感受其芬芳
B.我们永远生活在它的下游,因时间的关系,接受其哺养,感受其芬芳
C.我们永远生活在它的下游,因时间的关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
D.因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它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形式 余音绕梁 卓有成效 言外之意
B.形式 一咏三叹 立竿见影 字里行间
C.形势 一咏三叹 卓有成效 字里行间
D.形势 余音绕梁 立竿见影 言外之意
二、情景默写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远望之景,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句意的句子是“ , ”。
(2)荀子善于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他在《劝学》中用“假舆马”“假舟楫”等有力地说明了“ , ”的观点。
(3)《芣苢》中,“采采芣苢, 。采采芣苢, ”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描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中,写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的两句是:“ , 。”
(2)《沁园春•长沙》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 , 。”
(3)《插秧歌》中,充溢着一股火药味,暗示着强插秧苗就像一场战斗的两句是:“ , 。”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经》既然叫“经”,则我们对它有更多的文化期待,亦属顺理成章。可是,“五四”以来形成、目前仍十分流行的现代诗学并不能满足我们这个愿望。事实上,《诗》在历史上是以“经”的形式而非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