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97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春晚,累的是手。”不仅要抢红包,更有不吐不快的拍砖或点赞。敲字、分享、转发……根本停不下来。难怪有人开玩笑说,如果给春晚加上弹幕,可能会覆盖整个荧屏,再没人能愉快地收看了。
类似的海量点评,又何止是在春晚?新闻新片新鲜事,总会招来各种雪片般的跟帖,或是怒赞,或是痛贬;微博微信客户端,总有大量匠心独运的原创,或让人捧腹,或让人流泪。有的网友爱“写诗”,有的网友爱“转发”,有的网友爱“分享”……正是在这人声鼎沸的言论广场上,“新集体生活”形成了自己不同以往的媒介气质。
就这样,我们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捷的平台,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学会如何“与陌生人说话”。从“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到“春晚停办”的谣言,从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到名人离世引发的舆论几度反转,很多时候,发布信息变成了造谣惑众,讨论交流变成了站队骂架,观点碰撞变成了语言暴力。“有话好好说”,成为塑造“新集体生活”最重要也最急需的一种规则。
不用往回走几十年,我们就能找到过去那种阡陌交通、老死不相往来的“大国寡民”遗迹。没错,唐诗宋词元曲是千年绝唱,但也只是千年绝唱,而不是合唱,绝大多数人被空间所隔离,直至终老也难得声气相通。他们做梦也难以想象“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自然也不需要太花心思去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
直到闯进网络这个居高自远的舞台,我们才蓦然发现,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里自说自话,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需要保持公共理性。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每个人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媒介素养,才能呵护好我们共同的集体生活,让信息汪洋中的小船,不致被喧嚣的情绪倾覆或吞噬。
有统计显示,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国人,平均每天要查看智能手机100多次,吃饭、坐地铁、聚会、等候,大量空闲时间都被翻看公众号、转发分享、讨论沟通所填满。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生活空间!发言与聆听、表达与思考,都足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媒介素养、培养主体意识,并不是要限制表达权利,也不是要泯灭说话个性,而是强调对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担负一份责任,对他人权利、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这种责任与敬畏,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的公共意识,也彰显着“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理性。
有人说,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是“人以群分”。但再细分的群仍然是“群”,集体的共识不可能在相互孤立中找到,沟通的能力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发展。过好“新集体生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张口闭口“脑残”,动不动就“拉黑”,只会不断强化坐井观天者的夜郎自大,无益于让我们结成的“新集体”进化成和谐共生、健康有为的有机体。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西方人关于召集会议的“罗伯特议事规则”,近年来在很多网络社区里成为热议的话题。更有趣的是,人们发现,依它行事其实并不容易。中国人的集体生活,已经走到今天的“多声部合唱”阶段,其声势之大、力量之巨,远非昔比。这对合唱者的技巧要求很高,既要留神稀里糊涂被别的声部带走,又不能故意越位破坏整体效果。精调音准、跟上节拍,才有最美和声。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重新定义人与人相处的规则。身处“新集体生活”这个社会转型的实验场,多一点自律,多一点开放,多一点包容,我们才能不负时代的馈赠,也才能经受得起来自现代化的检阅。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部《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迎接网上“新集体生活”》)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是在这人声鼎沸的言论广场上”中的“这”,指的是纷纷攘攘的网络空间。
B. 网络空间让人们交流更便捷的同时,也要求用心建构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
C. 网络空间巨大,以致大城市中国人吃饭、坐地铁、聚会、等候的时间都被填满。
D. 中国人的集体生活,如今已从传统“大国寡民”阶段走到“多声部合唱”阶段。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第一、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人们在网络空间可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这使网络生活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媒介气质。
B. 很多时候“发布信息变成了造谣惑众,讨论交流变成了站队骂架,观点碰撞变成了语言暴力”,说明网络的负面影响更大。
C. 网络空间“不是锁在抽屉里的笔记本”,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自说自话”,它们具有公共属性,需要坚持公共理性。
D. 人们发现,依据“罗伯特议事规则”行事不容易,这表明网民已经在积极关注自己的网上“新集体生活”规则并投入了实践。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海量点评的现象描画入手引出议论话题,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激发思考。
B. 第三段列举网络舆论反转的典型例子,论证了对“有话好好说”极为急切的需要。
C. 第五段在指出网络舆论场的影响基础上,告诉人们如何才能呵护好共同集体生活。
D. 文章从“人以群分”的角度提出,“新集体”应是和谐共生、健康有为的有机体。
4. 文章第四段使用了两个“千年绝唱”,请简析其作用。
5. 如何才能更好地迎接网上“新集体生活”,请根据文本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以致大城市中国人吃饭、坐地铁、聚会、等候的时间都被填满”错。原文见第六段的表述是“吃饭、坐地铁、聚会、等候,大量空闲时间都被翻看公众号、转发分享、讨论沟通所填满”,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B.“说明网络的负面影响更大”错。只能说明网络有负面影响,但不能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节选)
鲁迅
楚王早知道墨翟是北方的圣贤,一经公输般绍介,立刻接见了,用不着费力。
墨子穿着太短的衣裳,高脚鹭鸶似的,跟公输般走到便殿里,向楚王行过礼,从从容容的开口道:
“现在有一个人,不要轿车,却想偷邻家的破车子;不要锦绣,却想偷邻家的短毡袄;不要米肉,却想偷邻家的糠屑饭:这是怎样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