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设计32
- 资源简介:
约3570字。
《我与地坛》
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感受母爱的圣洁无私,深沉博大和毫不张扬。
二,体会文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选取文中重点段落加以赏析,窥一斑而知全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平朴的描写中拓展想象,深化主题。
教学用具:PowerPoint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引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话(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诗性的存在’。”),《20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对史铁生的评价(在突然而至的人生悲剧面前,有着相当文化修养的史铁生,产生这样的信息:“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境,可我们能够不让困境扭曲我们的智慧。”他的作品带来了机体健全的作家所不能具有的抚慰人类灵魂、振奋人的精神的热力。-摘自《20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以及《名作欣赏》对《我与地坛》的评价(散文界甚至公认它是近年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作者试图通过这次写作去回顾自己过往的生活,尤其是自己残废以后的心路历程,它是回忆,是自省,弥漫着浓郁的人生况味,闪烁着澄明的智慧之光。《名作欣赏》93年第1期)
二,幻灯片展示作者近照,并简单介绍:
史铁生,中国当代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1998年因患尿毒症在家休养至今,一直坚持与病魔斗争并有新作《往事》《病隙碎笔》问世。
三,提出教学目标:
理解“生命”与“爱”的意义。
四,略读课文第一章,思考问题:
(一)文章第一章以什么为主体行文?(二)所写内容与“我”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简要概括。
地坛。地坛为了我而历尽沧桑等待四百余年。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
五,精读一些精彩片段,设置问题,请学生思考并进行赏析:
(一),为什么选中地坛作为逃避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地坛又有什么特点让作者这样一见倾心,相遇恨晚?作者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
1,阅读课文第一节与第五节第一句话,思考作者与地坛的相似之处?
地坛被人们遗忘,而“我”被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