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44
- 资源简介:
约5040字。
《劝学》教学设计
课题内容 课时安排
授课班级 授课类型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是一篇传统的文章,也是高职招生的必考篇目,它使我们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通过本文的学习,对照反省自己,提升学生修养如有君子的美德;即学习了古代汉语知识,又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既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基础,又培养了他们的思想品质。是一篇必修的好文章。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提升学生修养如有君子的美德;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如“君子喻义”、“成人之美”等;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掌握“绝、强、假、望、闻”多义词的义项,积累“有-又”、“生-性”、“鞣-煣”、“知-智”等通假字,“于”、“而”、“焉”等虚词的意义用法。
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要“积累”、“坚持”、 “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实词的义项,积累“有-又”、“生-性”、“鞣-煣”、“知-智”通假字,“于”、“而”、“焉”等虚词的意义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掌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学生反复诵读,教师点拨,体味文章的大意。
2.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的基础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前布置学生以宿舍为学习单位,落实文言字词及读音,进而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2.理读学习。课后在整理课文笔记时,以学生个体的理读为主。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第1课时)
环节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10分钟) 前面我们学习了《论语》,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那么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是谁?(请同学回答)
在人性的观点上,孟子主张“性善”说,《三字经》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与之相对,谁主张“性恶”说?(请同学回答)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荀子和《劝学》。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他特别强调教育的作用。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治理国家。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在人性的观点上,他主张人生下来是“恶”的。荀子的代表作是《劝学》。
请同学解释一下什么是劝学? 生答: 荀子。
生答: 荀子。
劝,劝勉,鼓励。学,学习。 知识的勾连。90后对现代知识掌握的同时,也不要丢弃传统文化,更不能数典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