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写作训练学案
- 资源简介:
约11750字。
写作训练
审题与立意
指点迷津
立意与审题息息相关,立意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审题就是对题目所包含的主题、立意和要求的审视。下面提三种审题立意的思维。
1.顺向思维
所谓“顺向思维”,就是按照逻辑、规律、常规去思考推导。读一则文字材料,人们一般是站在作者的立场上,进入他的视角,从他的观点去看问题,理解他的论证的要素和结论,并看看有没有自己的例子支持他的一些论点。
审题时,可以“忠实地读”,顺着材料的意思,贴近材料,正面审视分析材料,提取出其正面价值或肯定之处,以此立意写作,可保文不离题。
“顺向思维”审题立意,具体而言可分五步:咬文嚼字、寻找论题、厘清理由、寻找正例、确定观点。下面结合高考写作试题简要说明。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1)咬文嚼字。审读试题材料,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推敲文段中的每一个词语、句子、句群和标点,以求把握大意。
(2)寻找论题。通过“咬文嚼字”,我们明确与“空谷”对应的关键词是“悬崖峭壁”和“栈道桥梁”,据此,我们不妨把论题(结论)确定为:世上两类人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想法。由于命题者的结论没有明显出现在题中,这就为下一步提供了思维空间。
(3)厘清理由。就是针对论题中的疑问进行追问,整理清楚其中的因果关系。比如,我们可以追问如下问题:“空谷”是什么意思?“悬崖峭壁”和“栈道桥梁”是何意,跟“空谷”有何关联?为什么有些人想起的是悬崖峭壁,为什么另一些人想起的却是栈道桥梁?命题者这样说的假设是什么,命题者的出发点和立场又是什么?
(4)寻找正例。为了进一步确证观点,在以上思维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在生活中找到例证,以此来验证理由是否成立。比如许多悲观主义者,一提到人生、事业的“空谷”,就把这个困境想成“悬崖峭壁”,悲观失望,无所作为;而另一些积极乐观的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把它当作挑战与机遇,奋发进取。有了例证,我们便有了立论的依据。
(5)确定观点。有了以上四步思考,我们可以确立以下诸多观点:在困境中保持乐观;乐观面对人生空谷;身处空谷、勇找桥梁;于空谷中架起希望之桥;尊重不同(差异),岩亦可攀……
我们从材料中提取观点,运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归纳法”提炼出的道理含有风险,容易“以偏概全”,导致立论上的偏执。如果我们能够辅以“逆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