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300字。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墨水笔写在答题卷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看意象和物象的关系。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都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世上哪有什么漆炬呢?但既然人间的火炬是白的,那么阴间的火炬就应当是黑的,那里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再看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我在《论意境》那篇文章里曾经说过,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现在又说意象是主客观的交融契合,那么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可以这样区别它们: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由意象组合而成意境的诗,在唐代最多,但毕竟不是唐诗的全部,更不包括唐诗中那些思想内涵深广的宏篇巨章。
到了宋代,诗人们有意突破唐人纯意象的艺术表现方式,以抽象化取代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物象进入诗人的构思,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和化合与点染,便形成了意象。
B. 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孤月、哀猿、清荷、菊花等都是意象。
C. 诗人可以以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意象。
D. 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物象与意象互为基础,相辅相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即使是同一个物象,其构成的意象也就可能不同。
B. 古代诗人的反复运用,使不少意象所承载的意趣具有相对的固定性。
C. 宋诗突破纯意象的艺术表现方式,直接抒情、议论说理成份比唐诗更多。
D. 宋诗相较唐诗,以意胜而非以境胜,千姿百态,富于艺术魅力。
3. 下列诗句中意象的构成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李白《赠何七判官昌浩》)
B.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C.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D.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举“孤云”“暖云”等意象,意在论证同一个物象可以构成不同的意象。
B. 材料二所举《题西林寺壁》,显示出宋诗迥异于唐代意象诗的崭新风格。
C. 两则材料都认为意境和意象的关系就像建筑和构成这建筑的砖石的关系。
D. 两则材料分析问题时都引经据典,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5. 结合材料二, 《夏日绝句》写一则文学短评,列出评论要点即可。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此诗作于宋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小时的故事
[美]凯特•肖班
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
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