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2025届高二(下)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8/20 17:43:3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290字。

  高2025届高二(下)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不少学者的研究意见,从小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中国小说主要是在史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西方小说则与神话、史诗、传奇等有着更多的直接联系。
  过去,我国的学术理论界普遍认为小说起源于神话,一般来讲,这种说法似乎也是成立的。因为神话几乎是所有意识形态的始祖,小说作为文学艺术的一个品种也概莫能外。问题是,如果从神话与小说的艺术特征上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神话与小说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前者以充分的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为前提,甚至可以有极度的夸张、大幅度的变形等等;而后者则与“大历史”相对应,被认为是“小历史”,注重的是“实录”,反对虚构。正因如此,有的论者认为,尽管小说与神话在精神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文体上却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客观而准确的表述。因为在中国的神话和小说之间,出现了大量杰出的史传作品,如《国语》《战国策》《春秋》《左传》等等,史传发展到西汉达到了辉煌的高峰,《史记》成为中国叙事文学重要的里程碑。我们说,正是这些史传作品孕育了中国的小说。
  相比较而言,西方小说的形成与发展则走了一条与中国小说不尽相同的道路。西方文学史研究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欧洲长篇小说是欧洲长篇叙事文体发展的第三代,第一代是史诗,第二代是中古传奇。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神话明显处于欧洲叙事文体发展的原点上。也就是说,神话的艺术特征在史诗、传奇和小说中都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和显著的发展。因此,西方小说有史以来就强调虚构,注重创造。这与中国小说是大为不同的。而且,在文学观念上,东西方也有重大差异。例如史诗,在西方文学观念中,它已经具备了叙事文学的基本特征,和后来我们所理解的小说只是在语言形式上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长达15000余行,是一部巨型史诗,它描绘了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生动地再现了特洛伊这场古代战争。从叙事文学角度来看,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长篇小说可谓旗鼓相当。正因如此,西方人喜欢用“史诗”来衡量和评价小说。
  中西小说在形成过程中的这些差异,后来在各自的发展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不同的小说观念。在传统的“史贵于文”的思想影响下,中国小说自古以来就恪守着“实录”这条底线,认为小说就是作为“大历史”的一种补充的“小历史”,属于“史书”范畴。因此,中国自有小说开始,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观念。人们十分看重小说中所写的是否为真人真事,仿佛只有写了真人真事才是最有价值的。这种观念到了明代才出现了一些变化。而在西方,小说这种文学体式在受到神话的启迪和滋润以后,经过史诗、传奇几个阶段的发展,十分明确地认为小说是一种艺术文类,它不排斥纪实,但更注重和强调虚构,是一种可以而且应该充分发挥艺术想象进而达到艺术创造的文类。二是发展了不同的叙事方式。在不同小说观念的支配下,中西小说在成长中发展了各自不同的叙事方式,中国侧重“再现”,西方则强调“表现”。例如,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即使是在像“三言”“二拍”这样描写市井人物的小说中,作者在开篇一般都要煞有其事地说明故事发生于何时何地,主人公姓甚名谁,试图去完整地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凡此种种,都呈现着中国小说的“再现”方式。而西方小说家由于确立了小说是艺术这样的观念,因而一般都能从创造的角度来“表现”生活,其叙事方式因此也就显得十分自由灵活。
  (节选自周成平《20世纪中国小说与现代西方小说的社会学比较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作家,尤其是小说家,确实是以“真实”为其创作的最高宗旨。从早期的司汤达、巴尔扎克等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们开始,对“真实”的强调和追求就达到一个空前的程度。其中外部缘由是当时风尚之核心内容——科学精神与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内部缘由则是从17、18世纪开始的文学内部对真实性之追求意识的日渐强化,从而在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达到了历史新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小说源于史传的观点是从艺术特征上说的,这并未否认小说与神话间的联系。
  B. 西方小说形成的原点是神话,此后经历了史诗、传奇,这一过程中都很注重虚构。
  C. 中国小说始终以实录为底线,再现历史真相,西方小说注重从创造角度表现生活。
  D. 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作家在虚构中追求真实,是源于时代特点与文学自身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书新的创作方式,在文学上也是一座永远难以逾越的高峰。
  B. 中国史传作品孕育了中国小说,但从某种角度看也限制了中国小说的进一步发展。
  C. “三言”“二拍”作者通过考证真实的人物、时间、地点,再现市井人物的现实生活。
  D. 处理好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是现实主义文学达到艺术高峰的决定性因素。
  3. 下列选项最能支持“中国小说在艺术特征上更接近于史传”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汉书•艺文志》指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B. 诸子散文往往借助生动形象的故事来说理,刺激了文学叙事的发展,孕育了小说。
  C. 《三国演义》总体采用编年体框架,又吸收纪传体结构的特点,局部采用列传写法。
  D. 中国神话故事大多只有形象的描画和事迹简略的说明,不足以形成一种情节模式。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英国间谍小说大师勒卡雷,曾以“作家都是高明的骗子”来回应那些对他笔下的故事信以为真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中国小说始终以实录为底线,再现历史真相”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四段“在传统的‘史贵于文’的思想影响下,中国小说自古以来就恪守着‘实录’这条底线,……人们十分看重小说中所写的是否为真人真事,仿佛只有写了真人真事才是最有价值的。这种观念到了明代才出现了一些变化”。由此可见,中国小说并非始终以实录为底线,而是到明朝出现了一些变化。同时,中国小说也并非是再现历史真相,而是十分看重小说中所写的是否为真人真事。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大风(节选)
  莫言
  我举着那颗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我们动身很早,河堤上没有行人。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在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雾越来越淡。太阳从挂满露珠的田野边缘上升起来,云彩也红得像鸡冠子,天地间顿时十分辉煌,草叶子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着。田野里还是很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一匹马踏破了铁甲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