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590字。
海南省海口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非虚构写作”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口号,但它在近些年来却受到人们的大力追捧,这无疑与它所倾力追求的“真实感”有关。这种立足于艺术真实之上的“真实感”,既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又体现了创作主体积极勘探和理性反思的特质。它所透视出来的,是一些当代作家试图重建有关“真实信念”的写作伦理。
从现实文化角度来看,信息时代凭借其强大的虚拟技术和网络手段,已彻底改变了人类有关真实的信念。在博德里亚尔看来,在虚拟的幻象中所建构起来的仿真文化,远远超出了人类对真实的理解,并形成了一种以符号为载体的“超真实”世界。在这里,人们所依赖的是现代电子媒介所营造的虚拟空间,所有的真实不再是客观化的、可实践的真实,也不再是人们可以不断确认和描述的真实,由虚拟技术而创造出来的仿真文化,无疑已动摇了人类有关真实的信念。这一点,已渗透在我们当今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真实不再具备客体意义上的实存,而成为人类“超真实”的仿真符号,虚构也就变得合理合法甚至名正言顺了。处在这种裂变之中的人们,面对信息化、虚拟化所形成的仿真文化,重建一种被遮蔽的真实信念,或许正是“非虚构写作”所追求的写作伦理,同时也是读者高度关注这类作品的内在缘由之一。
仿真文化所带来的审美趣味,便是造梦工厂的大面积涌现。它使人类文化的生产和消费迅速转向时尚化、虚拟化和感官化,并使各种奇幻性的叙事变得越来越盛行。于是,从“盗墓”“仙侠”到“穿越”“玄幻”等戏拟化的类型文学,几乎成为普通大众的主要文学消费形式之一。这种创作无疑是仿真文化在文学创作中的积极推手,并借助各种电子媒介的营销策略,成功地占有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同时,它们又反过来推动仿真文化的合理化和合法化,不断动摇人们有关真实的信念。
事实也是如此。受信息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很少脚踏实地地沉入生活基层,更不愿进行田野调查式的观察与思考,也很少有作家认真地潜入到历史内部,搜集或查阅相关史料,对既定的历史进行富有创见的探索。他们所倚重的叙事资源,多半是各种现代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很多作家都是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然后结合自己的既有经验和生活常识,不断地推出一部部经验化、表象化的“新作”。这种回应社会现实的无力感,书写历史命运的苍白感,已成为新世纪文学的一种显在问题。针对这种创作困局,“非虚构写作”试图通过重建有关真实的叙事伦理,进行一些必要的反拨。所以我们看到,在历史叙事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直面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全面发掘材料,梳理相关史实,并进而重新审视某些内在的事实真相。它们所彰显出来的,是创作主体清晰的使命意识和追求真理的内在意愿。
(节选自洪治纲《论非虚构写作》,有删改)
材料二:
《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增长7770万,增长率8.3%,在网民中占比94.8%。以智能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社交媒体,已深刻影响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生产和使用新闻,一种新的“业态”,“非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息时代凭借技术的突飞猛进,依赖数字符号和电子媒介所营造出来的虚拟空间,让人们对真实的理解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B. “非虚构写作”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便是重建被虚拟化形成的仿真文化所遮蔽的真实信念,这也成为让读者纷纷聚焦的原因之一。
C. 从事“非虚构写作”的作家们,在涉及历史叙事时,有着非常强烈的寻找真相的内驱力,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做到了不回避,有着非常明确的使命感。
D. 当下,很多短视频都具有声音、视频等多维传播特性,在此基础上,吸收“非虚构写作”新新闻的相关属性,让“非虚构写作”的特点更加真实可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虚构写作”成为读者们的新宠,或是因为当代作家在“非虚构写作”中,立足于艺术的真实,主动积极地去追求对事实真相的揭示和还原。
B. 信息时代,仿真文化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将人们带入“超真实”的世界,在这里真实超越了客观的实存,让“真实”更加真实。
C. 信息时代中,现代传媒所提供的海量信息资源让作家们可以摒弃低效的亲身搜集和探索,他们不再需要深入生活、走进历史,便能够写出优秀作品。
D. 材料二开头,作者聚焦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用列数字的方式直观展现了互联网的普及,从而论证智能化的社交媒体对国人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观点。
3. 下列选项,能体现“非虚构写作”通过真实叙事重建被遮蔽的真实信念的一项是( )
A.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神瑛侍者的转世贾宝玉游览位于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的太虚幻境,由此揭示了古今痴情儿女的爱情悲剧,引发了“真与假、有与无”的思考。
B. 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以作家自己卧底于传销组织中的亲身经历,鲜活地演绎了这颗社会毒瘤之所以屡除不灭的缘由,生动展示了人性欲望的疯癫表演。
C. 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讲述了穿越到斗罗大陆的唐三如何一步步由人修炼为神的探险历程,体现了社会平凡人的阶层不甘平庸的人,对改变自己的命运炙热追求。
D.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位老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湾流中搏斗的故事。“硬汉”形象的塑造体现海明威永不服输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 非虚构写作在信息时代对文学仍拥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5. 试结合材料,分析作为具有新闻类作品属性的“非虚构写作”的主要特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棠棣之花
郭沫若
人物:
聂政——年二十岁。明敏,果敢,富于正义感。
聂嫈——聂政之姐,二人孪生。性情相似。
严仲子——四十多岁。正直而有远见,并能谦恭下士。
韩相侠累:年四十以往。阴险、跋扈、粗暴。
第一幕聂母墓前
景:
一望田畴半皆荒芜,间有麦秀青青者,远远有带浅山环绕。山脉余势在左近田畴中形成一带高地,上多白杨。白杨树上归鸦噪晚;树下一墓,碑题“聂母之墓”四字。
(聂嫈荷桃花一巨枝,聂政旅装佩剑,手提一竹篮,自陇道上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