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020字。
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不用交,自己保管好以备讲评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在悲剧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橹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橹里灌上一半水,摇橹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
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艺术实践广涉戏剧、诗歌和小说等多个领域,尤其是他创立的史诗剧(叙述体)戏剧理论,对世界剧坛的改革和戏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纵观以往的很多研究,大多是侧重于布莱希特对中国戏剧的影响与借鉴意义,忽略了中国艺术对其艺术理论与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的情节尤为重要,这影响了西方戏剧在演技和唱腔方面的追求。
B. 中国戏曲强调演技逼真,舞台上的演员借助姿势、“无中生有”的动作达到逼真效果。
C. 中国艺术对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有重要影响,而布莱希特的理论也反哺了中国艺术。
D. 布莱希特将梅兰芳陌生化表演方式形成理论,并且用于自己的戏剧创作实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排练的《奥赛罗》,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戏剧情节的真实性。
B. 西方观众在剧院观看《哈姆莱特》时,大多数人会抱着认知的心态去沉浸式观赏。
C. 布莱希特戏剧的题材和内容以及戏剧的结构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戏剧的影响。
D. 西方戏剧总是靠剧情的发展和对话交代人物身份,但《高加索灰阑记》是个例外。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够产生“陌生化”效果的一项是( )
A. 话剧《如梦之梦》使用环绕式舞台,观众坐在舞台中央的下沉式座区“莲花池”中,座椅可以360°旋转,演员在其四周表演。
B. 南京市越剧团的实景戏《红楼梦》把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变成了一步一景的特设舞台,观众身临其境,仿佛都成为“红楼梦中人”。
C. 我国第一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把长江上的行船和大汉口码头作为剧场,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武汉生活场景。
D. 元杂剧中人物上场往往先念定场诗,如《单刀会》中鲁肃的“定场诗”:“三尺龙泉万卷书,皇天生我意何如?山东宰相山西将,彼丈夫兮我丈夫。”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西方友人观看古代戏曲《窦娥冤》时,看到窦娥走向刑场的过程中,舞台上分明只是“窦娥”一个演员,却唱出“则被这枷扭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的曲词,这让西方友人迷惑不解,对此你会怎样解释?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影响了西方戏剧在演技和唱腔方面的追求”这一表述无中生有。原文“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说的是中国戏曲的特点。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绝对
张中杰
“吃了吗?饿了家里还有饺子……”
“今儿立秋,晚上冷,记得穿厚点儿,加件衣裳……”
风凉飕飕,夜黑沉沉。这是一个凄冷而寂寥的夜晚。月光被厚厚的云层遮挡,只剩下零星的星光点缀着这片黑暗。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冷清的气息,仿佛连呼吸都变得困难起来。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吠,更增添了这个夜晚的寂静和凄凉。在这样的夜晚,人们仿佛能够感受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