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教学设计16
- 资源简介:
约3730字。
14 驿路梨花
一、教材分析
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略读课文来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顺叙、插叙的叙述方法,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和悬念,分析理解作品精巧的构思及其表达效果。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4、体会课文讴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揭示雷锋精神经久不衰、正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课前预习:
1、学生结合学法,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彭荆风及本文写作背景。
(补充)彭荆风:靠自学成为作家。解放前只读过初中两年就因家贫失学,进报社当学徒、校对、记者、副刊编辑,还办过文学团体“牧野文艺社”。1949年6月在南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进入云南边疆,1955年由边疆连队调到昆明军区任创作员。在云贵高原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过多年,担任过编辑、连队文化教员、专业作家。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离开文坛22年,“文革”中坐牢7年。其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2、写作背景:
作者于1950年随军进入云南,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塞,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作品。《驿路梨花》是作者被迫害坐牢七年以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从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