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9
- 资源简介:
约4190字。
3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语言要素: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重音和节奏。
思维能力: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
审美创造:能够自主划分诗歌的节奏,运用朗读技巧读出诗歌的情感,欣赏意象背后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自此,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全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生养我们的土地,变得满目疮痍。有人为掠夺她而百般蹂躏,有人为捍卫她而献出生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去聆听诗人的深情告白,感受他炽烈的爱国之情。
二、预习检测
1.走进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也享有声誉。其诗歌以“土地”“太阳”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
2.文体知识。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最初试验并倡导新体诗的杂志是《新青年》,继之《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发表新体诗。其倡导者和初期作家主要有胡适、周作人、俞平伯等。诗歌流派主要有“新月派” “七月派”“九叶诗派” “朦胧派”等。
3.字词梳理。(见ppt)。
三、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歌,划分节奏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2.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深沉。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正在遭受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