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海》教学设计5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择性必修中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2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7/3 15:00:5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250字。

  13.2 《致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梳理诗歌结构,理解诗歌内容,分析大海的象征意义。
  2. 了解普希金及其创作风格,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3.领悟诗人通过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所表达的情感。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优美的诗歌语言,学习丰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普希金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中的意象与意境,会诗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领悟诗歌主旨。
  难点:
  学习丰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提示
  《致大海》写于1824年。当时,普希金遭遇放逐,从黑海之滨的敖德萨来到俄国外省一个偏僻的村庄,但沙皇的严厉惩罚并未动摇诗人心中对自由和正义的渴望。诗中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正是诗人反抗意志的象征。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这首诗歌内在情绪的起伏跌宕,理解其中对现实和自我的思考,感受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
  一、导入新课
  大海是西方文学中的常见意象。由于西方国家大多濒海,因此古往今来有许多作家与诗人有着挥之不去的海洋情结。由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人们对它怀有不同的情感与态度,不同时期的大海呈现出不同的形象,显示出不同的人文精神。王立中曾这样评价这首诗:“大海是一个象征,普希金是一个象征,他高举着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感受普希金笔下的大海。
  二、作者介绍
  “俄国文学之始祖”—— 普希金
  普希金于1799年6月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擅长诗歌朗诵,和当时文学界、戏剧界都有比较亲密的接触。他的伯父也是一位诗人。受家庭文学氛围熏陶,普希金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由于诗作多以追求平等、歌颂自由、反对专制统治等为主题,普希金多次被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流放。1837年,普希金又遭到当局设计,死于一场决斗。
  普希金的诗歌写作,为俄罗斯的文学语言提供了很好的范式,故他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罗斯文学之父”。
  三、背景介绍
  忧郁激愤的诗篇——《致大海》
  1820年5月,沙皇以调动工作为由,把普希金变相流放到南方的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在此期间,普希金曾多次参加革命党人的秘密集会,并写下了《短剑》等战斗性极强的诗篇。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敖德萨的总督沃龙佐夫发生冲突,又被放逐回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离开敖德萨,离开与他相依为伴的大海时,普希金万千思绪如潮水般奔涌,于是写下了这首《致大海》。
  名家评价
  王立中:“大海是一个象征,普希金是一个象征,他高举着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程。”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