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170字。
高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和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艺界常常谈论继承和借鉴的问题。继承是纵的关系,是如何对待本国文艺的遗产和传统;借鉴是横的关系,即如何看待外来文艺的影响。这两种关系有时交叉在一起,若是处理得当,则能促进文艺的兴旺和发展;若是处理不好,则会给文艺发展带来损失。
关于五四时期新文学的开始,一向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新文学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进步文学的传统,一种说是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这两种看法各自有它的理由,但不能只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把两者结合起来,才符合实际。可是先后次序要明确一下,那就是先有了西方文学的影响,新文学才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而不是相反。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存在着革命的进步文学,如南社的诗歌,春柳社的戏剧,尤其是鲁迅的《摩罗诗力说》,都充满反对君主专制、抵抗列强、争取民主的革命激情,但在当时并没有形成文学运动,影响不大。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人民从沉睡中觉醒,随着“五四运动”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以反帝反封建为主的新文学也从死寐中产生、成长起来了。为了使中国文学焕然一新,西方文学的翻译介绍蓬勃开展。五四时期西方文学的介绍者与此大不相同,他们大都配合文学革命、社会革命的需要,介绍什么,不介绍什么,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他们无视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时兴的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专心致志地介绍欧洲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这对于中国新文学的建设产生很大的影响。影响主要有两点。一点是翻译过来的作品启发读者更深入、更细致地观察人生,剖析社会,并给新文学提供适合表达新思想、新内容的新形式,如新诗、话剧、短篇小说等。另一点是使人了解什么是文学,因而改变了中国过去对文学因袭的看法,不再把载道的古文和一些骈体文看作文学的正宗,使小说、戏剧和各种体裁的诗歌在文学史上获得主要的地位。我这里只谈第二点。
鲁迅在《〈草鞋脚〉小引》一文中说:“在中国,小说是向来不算文学的。在轻视的眼光下,自从18世纪末的《红楼梦》以后,实在也没有产生什么较伟大的作品。小说家进入文坛,仅是开始‘文学革命’运动,即1917年以来的事。自然,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的,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小说家”,是现代的小说家,可是西方文学的影响,不只使现代的小说家进入文坛,它也使古代的小说进入文学史。人们读了欧洲18、19世纪著名的长篇小说,回来再看《红楼梦》,对比之下,才逐渐认识到它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它进行研究。
同样情形,在诗歌戏剧方面,过去被轻视或被忽视的李煜、李清照等人的词,以及元代的戏曲和散曲都被提升到与《诗经》《楚辞》、唐诗同等的地位。那时,人们用西方文学这面镜子来照中国文学,便发现了许多被埋没、被轻视的精品。这些精品被发现,得到了应得的评价,形成一个新的传统,这就改变了五四以前中国文学史的陈腐面貌,有利于新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因为只有看到了本国文学里富有生命力的优良传统,新文学才能有稳固的基础。
就以个人而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和郭沫若在他们早年都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也写过一些东西,但他们在中国社会与文学最黑暗的时期,都停止了写作。直到五四前后,(正如鲁迅所说的)“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的,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才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热情,为新文学的建立做出杰出的贡献。
新文学的继续发展要做好也必须做好继承和借鉴。无论是一个民族或是一个人,往往在一定的时期内要通过与完全生疏的事物相对照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若是故步自封,其结果不是狂妄自大,就是孤陋无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700多年前《诗经•小雅》里的诗人就懂得这个道理了。
(摘编自冯至《新文学初期的继承与借鉴》)
材料二:
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当如何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当如何塑造鲜活立体的中国形象并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文学首先要认识到其肩负的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以传承和创新的思想激发新时代文学进步的动力。
文学创作既需要从当代生活中挖掘底蕴,也要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血脉。中华民族留下了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是文学创作的文化宝库,更是激励华夏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继承是如何对待本国文艺的遗产和传统,借鉴是如何看待外来文艺的影响,继承与借鉴这一纵一横之间是完全对立的关系。
B. 五四时期西方文学的介绍者介绍了欧洲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主要影响是提供了文学表达的新形式。
C. 用西方文学这面镜子做参照,人们发现了中国文学中的许多被埋没、被轻视的精品,这就改变了中国文学史的陈腐面貌。
D. 中华民族留下了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文学创作要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血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坚定对创作的自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包括鲁迅的《摩罗诗力说》在内的革命的进步文学充满着反对君主专制、抵抗列强、争取民主的革命激情,但在当时影响不大。
B. 作者引用《诗经•小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指出一个民族或一个人故步自封的结果不是狂妄自大,就是孤陋无知。
C. 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要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D. 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所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传承和创新的原动力,要从中获取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创作灵感。
3. 下列关于两则材料论证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阐述了新文学初期的有关继承与借鉴问题,认为如果处理不好继承与借鉴的关系,就会给文艺发展带来损失。
B. 材料一引用鲁迅的有关说法,阐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不只使现代的小说家进入文坛,也使古代的小说进入文学史。
C. 材料二整体上采用递进式结构,论证深入,最后指出文学工作者要平衡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总结了全文内容。
D. 材料二阐述了新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作者呼吁文学工作者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要推动文学创新发展。
4. 下列有关材料一行文思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先阐述文艺的继承和借鉴的关系,指出若是对这种关系处理得当,则能促进文艺的兴旺和发展。
B. 然后指出中国新文学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进步文学的传统,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后者要先于前者。
C. 着重回顾新文学在初期的发展历程,阐述西方文学对新文学继承和发展中国进步文学的传统的作用。
D. 最后指出新文学的继续发展要做好也必须做好继承和借鉴,在两者之间借鉴比继承更重要。
5. 做好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可以从两则材料得到哪些借鉴?请简要概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树 下
铁凝
找找她又有何妨?谁让她总在电视屏幕上出现呢,谁让她是这城市的父母官呢,难道老于不是归她管辖的一个市民么?再说,找她又不是为我老于,是为我的女儿啊,她是个人才,人才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属于民族属于国家的,让属于民族和国家的人有好一点的居住条件又有什么不对呢?要是房间有暖气,何至于女儿要围着一只小小的炭盆取暖呢,又何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