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学设计36
- 资源简介:
约2380字。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2)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的天气里,你们喜欢呆在那里呢?为什么?
生:在家里,因为天气太恶劣了,我们害怕。
师:但是有一种鸟却总是很勇敢的在这样的天气里,在浊浪滔天的海面上穿梭、飞舞。这种鸟叫什么名字呢?
生:海燕
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1、作者。
高尔基,苏联伟大的文学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 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 自传体三步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2、关于《海燕》的写作背景及其他资料。
高尔基这篇文章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高尔基当时,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3、教师归结,要求学生整理文学常识并作好笔记。
三、朗读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记准生字字形;理解生词在文中的意思。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运用工具书查正字音词义;与同学初略探讨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2、齐声朗读。(掌握好停顿、语速,读出感情,读出散文诗之韵味。)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课间讨论
课文以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大海为背景,先后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2、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划分层次结构,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提示】抓住表现乌云的句子即可分辨清楚文章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