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13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答案写在试卷上视为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根据不少学者的研究意见,从小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中国小说主要是在史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西方小说则与神话、史诗、传奇等有着更多的直接联系。
过去,我国的学术理论界普遍认为小说起源于神话,一般来讲,这种说法似乎也是成立的。因为神话几乎是所有意识形态的始祖,小说作为文学艺术的一个品种也概莫能外。问题是,如果从神话与小说的艺术特征上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神话与小说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前者以充分的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为前提,甚至可以有极度的夸张、大幅度的变形等等;而后者则与“大历史”相对应,被认为是“小历史”,注重的是“实录”,反对虚构。正因如此,有的论者认为,尽管小说与神话在精神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文体上却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客观而准确的表述。因为在中国的神话和小说之间,出现了大量杰出的史传作品,如《国语》《战国策》《春秋》《左传》等等,史传发展到西汉达到了辉煌的高峰,《史记》成为中国叙事文学重要的里程碑。我们说,正是这些史传作品孕育了中国的小说。
相比较而言,西方小说的形成与发展则走了一条与中国小说不尽相同的道路。西方文学史研究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欧洲长篇小说是欧洲长篇叙事文体发展的第三代,第一代是史诗,第二代是中古传奇。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神话明显处于欧洲叙事文体发展的原点上。也就是说,神话的艺术特征在史诗、传奇和小说中都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和显著的发展。因此,西方小说有史以来就强调虚构,注重创造。这与中国小说是大为不同的。而且,在文学观念上,东西方也有重大差异。例如史诗,在西方文学观念中,它已经具备了叙事文学的基本特征,和后来我们所理解的小说只是在语言形式上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长达15000余行,是一部巨型史诗,它描绘了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生动地再现了特洛伊这场古代战争。从叙事文学角度来看,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长篇小说可谓旗鼓相当。正因如此,西方人喜欢用“史诗”来衡量和评价小说。
中西小说在形成过程中的这些差异,后来在各自的发展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不同的小说观念。在传统的“史贵于文”的思想影响下,中国小说自古以来就恪守着“实录”这条底线,认为小说就是作为“大历史”的一种补充的“小历史”,属于“史书”范畴。因此,中国自有小说开始,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观念。人们十分看重小说中所写的是否为真人真事,仿佛只有写了真人真事才是最有价值的。这种观念到了明代才出现了一些变化。而在西方,小说这种文学体式在受到神话的启迪和滋润以后,经过史诗、传奇几个阶段的发展,十分明确地认为小说是一种艺术文类,它不排斥纪实,但更注重和强调虚构,是一种可以而且应该充分发挥艺术想象进而达到艺术创造的文
类。二是发展了不同的叙事方式。在不同小说观念的支配下,中西小说在成长中发展了各自不同的叙事方式,中国侧重“再现”,西方则强调“表现”。例如,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即使是在像“三言”“二拍”这样描写市井人物的小说中,作者在开篇一般都要煞有其事地说明故事发生于何时何地,主人公姓甚名谁,试图去完整地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凡此种种,都呈现着中国小说的“再现”方式。而西方小说家由于确立了小说是艺术这样的观念,因而一般都能从创造的角度来“表现”生活,其叙事方式因此也就显得十分自由灵活。
(节选自周成平《20世纪中国小说与现代西方小说的社会学比较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作家,尤其是小说家,确实是以“真实”为其创作的最高宗旨。从早期的司汤达、巴尔扎克等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们开始,对“真实”的强调和追求就达到一个空前的程度。其中外部缘由是当时风尚之核心内容——科学精神与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内部缘由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中国小说源于史传的观点是从艺术特征上说的,这并未否认小说与神话间的联系。
B.西方小说形成的原点是神话,此后经历了史诗、中古传奇,这一过程中都很注重虚构。
C.中国小说始终以实录为底线,再现历史真相,西方小说注重从创造角度表现生活。
D.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作家对“真实”的强调和追求达到空前程度,是源于时代特征与文学自身的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书新的创作方式,在文学上也是一座永远难以逾越的高峰。
B.中国史传作品孕育了中国小说,但从某种角度看也限制了中国小说的进一步发展。
C.“三言”“二拍”作者通过考证真实的人物、时间、地点,再现市井人物的现实生活。
D.处理好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是现实主义文学达到艺术高峰的决定性因素。
3.下列选项最能支持“中国小说在艺术特征上更接近于史传”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汉书•艺文志》指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B.诸子散文往往借助生动形象的故事来说理,刺激了文学叙事的发展,孕育了小说。
C.《三国演义》总体采用编年体框架,又吸收纪传体结构的特点,局部采用列传写法。
D.中国神话故事大多只有形象的描画和事迹简略的说明,不足以形成一种情节模式。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6分)
5.英国间谍小说大师勒卡雷,曾以“作家都是高明的骗子”来回应那些对他笔下的故事信以为真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父归(节选)
[日本]菊池宽
【简朴的中等家庭。傍晚时分。母亲阿贵和儿子贤一郎、新二郎、女儿阿胤一起吃饭。突然门被人打开了,面容憔悴的宗太郎走进屋。贤一郎和母亲的脸色顿时大变,异常激动。新二郎和阿胤睁大了眼睛望着来人。】
母亲 啊,是你!你真是大变了啊!(对孩子)孩子们,他是你们的父亲。
新二郎 是爸爸吗?我是新二郎。
父亲 啊,已经长成棒小伙子啦!我走时你还是个站都站不稳的……
阿胤 爸爸!我是阿胤。
父亲 我听说过,生了个女儿,长得多秀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