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7
- 资源简介:
约4180字。
19 怀疑与学问
设计说明
此文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所写的一篇经典的论说文,观点鲜明深刻,说理充分而透彻,所论述的问题针对性强,具有普遍性及深远的现实意义。教学此课,应结合现实,引导学生理解此文所论述的观点,并真正认识到怀疑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能逐渐在自己的求学过程中做到不轻信,善思辨。同时,还应强化学生认识的深刻性和文化积累。
教学目标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此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此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2.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方法
默读精读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资源与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情境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并通过亲自实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因而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学术创造都是从怀疑中而来的。那么怀疑和学问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二、预习任务
1.字音字形。
程颐(yí) 譬(pì)如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shú)师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辨(biàn)别 腐草为萤(yíng)
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
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大儒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流俗
因循守旧,不知变通:墨守
没有事实根据的:虚妄
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论或学说):辨伪去妄
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不攻自破
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文学常识。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字铭坚,江苏苏州人。著述颇丰,为古史辨派创始人之一和主要代表,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主要作品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原名《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等。
三、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