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480字。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使之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②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③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着、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①艺术创作的灵感源自于创作者的生命体验,艺术创作的素材同样源自创作者的生活体验。曹雪芹一生主要生活在北京、江浙一带,《红楼梦》中的建筑创作素材也主要取自于这两地。大观园类似于江南园林,它以“间”为构成特点,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构成单个庭院,进而由单个庭院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独特的建筑体系之一,形成于公元前15世纪,积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世代经验。
B.路头的影壁、跨街的牌楼也被认为是中国建筑,是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遵循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C.艺术创作的素材源自于创作者的生命体验,曹雪芹一生主要生活在北京、江浙一带,《红楼梦》中的建筑创作素材主要取自于江南园林。
D.对称规则被广泛运用在中国古代建筑,这不仅体现了建筑在布局设计上的美学追求,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遵循一定的“文法”,所以构件与构件之间,以及建筑物和建筑物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不同的民族在建筑实践中,运用各自独特的“文法”规则和“词汇”,创造出迥异的建筑物,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解决不同的问题。
C.中国人民用梁、柱、斗栱、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建筑的“词汇”组织喜欢的建筑形式,形成中国的特性和特色。
D.《红楼梦》中描述的园林建筑遵循“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美学原则,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3.下列选项中不支持材料二第④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
B.再进数步⋯⋯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C.其槅各式各样,或天圆地方,或葵花蕉叶,或连环半璧。真是花团锦簇,剔透玲珑。D.可知当时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高之处,就叫凸碧,山之近水低洼处,就叫凹晶。
4.材料二第⑤段认为,《红楼梦》中的建筑“更是一种媒介和桥梁”。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5.材料三有关荣国府的描写,体现了哪些中国建筑的布局特征和民族文化观念?试结合材料二作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湖底
阿城
后半夜,人来叫,知青们都起了。
摸摸索索,正找不着裤子,有人开了灯,晃得不行。浑身刺痒,就横着竖着斜着挠,都挠,咔哧咔哧的。说,你说今儿打得着吗?打得着,那鱼海了去了。听说有这么长。可不,晾干了还有三斤呢。闹好了,每人能分小二百,吃去吧。
人又来催。门一开,凉得紧,都叫,关上关上!快点儿快点儿,人家司机不等。这就来,也得叫人穿上裤子呀!穿什么裤子,光着吧,到那儿也是脱,怎么也是脱。
不但裤子穿上了,什么都得穿上,大板儿皮袄一裹,一个一个地出去,好像羊竖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