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演练(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5/12 8:26:1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3 总计:13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050字。

  2024届高考适应性演练(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封建王朝的终结、与传统文化的决裂到大众传媒的兴盛、白话文学的登场,从底层的觉醒与反抗精神“阶级”概念的引入到无产阶级大众进入历史舞台,文化天平持续地向“俗”倾斜。在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大众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力图集中解决的问题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这必然涉及雅俗之辩的衡量。历史证明,一个阶级崛起之后,或迟或早必然将本阶级的意志投射于文化领域,继而转换为种种审美趣味。这个历史阶段的雅俗之辩显现出工农兵对于文化领导权的逐渐掌控。当然,“阶级”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其划分及兴衰、交替通常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程度;雅俗之辩显现于文学或者艺术的各个门类内部,诸如文类、文体、语言风格、表演场所、流传范围,等等。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经对托洛茨基的观点表示异议。托洛茨基认为,无产阶级不可能造就自己的文化。在托洛茨基看来,无产阶级的主要精力是与资产阶级进行政治搏斗;革命成功地取得政权之后,“无产阶级将自己的专政设想为一个短暂的过渡时代”,一个完美的无阶级社会即将随之到来。短短的几十年时间,无产阶级甚至来不及创造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
  托洛茨基对于“过渡时代”的历史长度存在重大误判;同时,他尚未对新兴阶级“文化学徒期”内部继承与超越的复杂机制进一步分析——雅俗之辩显示,新兴阶级的“俗”并未完全拒绝依附于传统名义的“雅”,而是包含了吸收、借鉴与扬弃。马克思曾经赞叹古希腊的艺术和史诗“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雅”所代表的那一部分传统文化既不可能完整地复制、沿袭,也不可能因为暴风骤雨式的阶级革命而销声匿迹。哪些内容遭到历史栅栏的阻拦,哪些内容渗透到新兴阶级的文化,以压缩的形式或者开放的姿态存在,多方面因素的博弈将会形成各种变数。
  (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辨》)
  材料二: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这句成语不知道起于什么时代,从语气看来,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产阶级崛起后进入历史舞台,其阶级意志将反映到文化领域并转换为相应的审美趣味。
  B. 托洛茨基认为无产阶级不可能有自己的文化,原因是无产阶级没有这方面的精力与时间。
  C. 成语“雅俗共赏”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它可能反映了当时俗人在鉴赏作品时的一种趋向。
  D. 朱自清认为“雅俗共赏”中的“雅”“俗”有主有次,虽然“雅”“俗”双方都在调整,在互相靠拢。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辩证地阐述了“雅”俗”的相互关系,但它们的侧重点明显不同。
  B. 新兴阶级在“文化学徒期”必须厘清继承与超越,否则可能犯托洛茨基式错误。
  C. 古文运动中“好难”“好易”派文学改革目的不同,“好难”派因剑走偏锋而失败。
  D. 新时代的知识阶级构成更为复杂,促使新文学的风格不断发生变化,推陈出新。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B. 《孟子•梁惠王下》中说:“非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C.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 欧阳修认为自己作词是“写以新声之调,敢阵薄伎,聊佐清欢”。
  4. 结合材料一,按顺序梳理无产阶级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的过程。
  5. 文学中的雅、俗是相对而言的。请结合材料从辩证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C.“它可能反映了当时俗人在鉴赏作品时的一种趋向”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作者在第一段对“雅俗共赏”这一成语出现背景的解读“雅俗共赏”侧重“赏”,“从语气看来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因此应该是体现了雅人的审美趋向。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