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1540字。
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 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Art)这个词在西文里本义是“人为”或“人工造作”。艺术与“自然”(现实世界)是对立的,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然。就认识观点说,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实践观点说,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是一种劳动生产,所以艺术有“第二自然”之称。 自然也有“人性”的意思,并不全是外在于人的,也包括人自己和他的内心生活。人对自然为什么要加工改造呢?这问题也就是人为什么要劳动生产的问题。答案也很简单,劳动生产是为着适应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并且不断地日益改善和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因此,它就既要有人的条件,又要有物的条件。人的条件包括艺术家的自然资禀、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物的条件包括社会类型、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社会实况和问题,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加工改造的对象;此外还要加上用来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例如:木、石、纸、帛、金属、塑料之类材料,造形艺术中的线条和颜色,音乐中的声音和乐器,文学中的语言之类媒介)。所以艺术既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物,它和美感一样,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体。艺术和社会都在不断变化和改革中,经历着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关于艺术的这些基本道理我们此前在学习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中已略见一斑了。
(取材于朱光潜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真实是文学的第一天性,是文学创作的出发点。
文学的对象是人性和人的生存条件。因此,文学的真实性最重要的是见证与呈现人性的真实性和生存条件的真实性。伟大的作品总是深刻展示人性的复杂性与人生的巨大困境。西方的莎士比亚和东方的曹雪芹这两位伟大作家都无与伦比地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复杂,和拥有对人类生存环境最深刻的认知。他们笔下的人物,其性情性格,全都具有多重暗示、绝无简单化现象。人物所处的环境,也都是复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世界脱离于现实世界,二者是对立关系。
B. 人们为了提升物质与精神生活,而改造自然。
C. 物的条件既包括社会生活,又包括改造工具。
D. 艺术创作主体和客体相统一,且在不断改变。
2. 根据材料二,不能证明文中画线句子观点的一项的是( )
A. 沈从文的《边城》用清新优美的语言,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般的世界。
B.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彷徨软弱性格的背后,是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C. 曹禺《雷雨》中的主人公周朴园身上交织着痴情与无情、温柔与冷酷等矛盾。
D. 托尔斯泰的《复活》中男主人公最终通过忏悔与救赎实现精神解脱走向复活。
3.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艺术真实的“完整体”表现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所以它可以改变现实。
B. 创造出高度 艺术真实,需要选择、集中单个事物或现象,概括其本质特征。
C. 对生活混乱状态的克服是指作家如实记录所见的生活,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D. 只要情节充满尖锐对立和冲突,就能创造完整的人物性格,塑造出典型人物。
4. 根据材料二、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作品应把展示人性的真实与人类生存条件的真实作为出发点。
B. 经典作品的生命力密码是以不欺骗读者为创作的思路和道德追求。
C. 文学要想准确表现极其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有生命的人是很困难的。
D. 砖头和楼房分别比喻为文学作品中单个事实真实和单个艺术真实。
5.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一部成功的文艺作品应具有哪些特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且在不断改变”错误。由原文“艺术和社会都在不断变化和改革中,经历着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可知,是艺术和社会都在不断变化和改革中,而不是主体和客体不断改变。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是在说伟大的作品总是展现人性的复杂性与人生的巨大困境。
A.强调的是语言特点以及语言所描绘的世界。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余年不就。或言古者太平,万民和喜,瑞应辨①至,乃采风俗,定制作。上闻之,制诏御史曰:“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殊路而同归,谓因民而作,追俗为制也。议者咸称太古,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化隆者闺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于后云。
(取材于《史记•礼书》)
材料二
道者,所繇②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王之乐宜于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