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4/30 14:53:2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070字。

  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等考生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提出过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大意就是为什么近代科技的蓬勃发展没有出现在中国?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有许多,但答案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带偏了,引导到一个结论,即中国人不擅创新,更有西方国家反复炒作“中国只会抄袭、模仿、剽窃”。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这样吗?
  历史地看,创新一直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我国在古代就以创新的方式创造了璀璨的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便近代我国发展有所落后,但很快大踏步赶上时代。事实上,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能够在所有时间段内,一直引领创新。西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远远落后于中华文明,中世纪更是黑暗而漫长,我们是否就可以由此得出结论,西方不擅创新?
  实践维度上,中国人民自“站起来”以后,通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璀璨夺目的科技创新成绩。特别是十年来,中国已经大踏步走向创新的前沿,在有些领域甚至引领世界。
  这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战略谋划和系统部署。我们的科技创新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和格局性的重大变化。
  同时,我们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在不断增加,科技创新各方面条件在不断改善。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03万亿元增长到2.79万亿元,居于世界第二位;研发强度从1.91%提高到2.44%,接近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基础研究经费是十年前的3.4倍,达到历史最高值。我们也重视人才培养,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可以说,中国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成功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此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显著增强。2012年我们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我们当时想邀请国外媒体来参加我们的新闻发布会,但他们没有积极性,一个都没来。但最近这几年情形完全不同,“中国”成为全球科技界的“热词”之一,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为中国科研制作特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称赞中国专利“井喷”,许多重大尖端科研领域的突破收获了国际舆论持续且普遍的关注。中国创新领域的成绩让世界刮目相看,中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
  从创新规律看,从模仿创新为主到自主创新为主,是一种创新演化的逻辑,也是一种创新实践的道路。这种路径,合理合规合法,也是英、德、美、日等国家科技发展和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追赶型国家,必然会有大量的模仿,不仅中国如此,全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如此。反过来说,工业革命以前,西方国家也在模仿追赶我们。所以这一点我们自己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科技创新不是哪个国家的专有名词。中国的科技体制不逊于任何西方国家,中国的创新潜力无限,必将刻下一个个新的中国创新发展奇迹。
  (摘编自刘梦甜、李澍《回答“李约瑟之问”的三重逻辑》)
  材料二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他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近代科技蓬勃发展的情况未出现在中国,主要是因为中国人不擅创新而只知道抄袭、模仿和剽窃。
  B.创新一直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像我们这样能够在所有时间段内一直引领。
  C.历史地看,西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远远落后于中华文明,中世纪更是黑暗而漫长,所以真正不擅创新的是西方而不是中国。
  D.科技创新不是哪国的专有名词,从创新规律看,创新会出现大量模仿,这是一个发展中、追赶型国家创新之路上的必然现象。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要依靠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形成发展新优势,为建成现代化强国护航。
  B.中国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从量的积累开始迈向质的飞跃,从当初“跟跑”“并跑”已转向“领跑”。
  C.创新战略上,要从技术追赶转向构建局部领先模式,要培育和形成局部领先优势,形成非对称反制能力。
  D.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需消除资源配置扭曲、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用数据和事例,阐述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和获得的进步,证明了我们的科技体制并不逊色,科技创新有潜力。
  B.两则材料均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阐述了我国创新方面取得的多方面的成就,证明了我国正向创新领先水平迈进。
  C.材料二从创新战略上、创新路径上和创新政策上等三个方面,阐述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有力论证了文章中心论点。
  D.两则材料均采用总分总结构,将中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国外对比,阐明中国科技创新将创造奇迹,很好地回答了李约瑟之问。
  4.材料一中作者所说的“回答‘李约瑟之问’的三重逻辑”是哪三重?请简要概括。(4分)
  5.习近平同志指出:“独立自主的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6~9题
  海南杂忆
  茅盾
  ①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原以为这个地方是一条陆地,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无去路。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②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相去二三十步。当然有海,就在岩石旁边,但未见其“角”。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千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等:这哪里是“天涯”?
  ③出乎我的意外,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数尺之外,碧浪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