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04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汉服分为古代汉服和现代汉服两个历史阶段。古代汉服源自黄帝创制衣裳,至清初行“剃发易服”政策而消亡,是自成一体的服饰文化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继承古代汉服基本内容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之所以划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部分,是因为历史造成的中断,不仅有民族服装属性的消失,还有现代化进程导致的传统断裂,双重断裂导致很多人对“汉服”这一概念产生误读,特别是在民族性和传统性两个方面。
一方面,社会风俗习惯的力量远远大于历史记忆,汉服在现实和历史记忆中都消失已久,与其他民族服装的一脉相承形成鲜明对比,使很多人认为只有其他民族才有民族服装。在多民族的中国社会里,民族服装是其他民族最重要和醒目的标识之一,往往可以成为少数民族的身份标识和民族认同的象征,这是汉族所不具有的。
清初的“剃发易服”政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消解了黄帝以来的“衣冠之治”,也中断了汉服作为汉族唯一服饰的属性。汉族服饰从生活世界中消失,更不再作为国家公服、仪式礼服,只是在特定人群和场合中保留了部分结构和元素。与此同时,承载汉服记忆的穿着群体发生了变化,汉服由“汉民族服饰”解构为“古人的服装”。这也导致汉服的样式对当代人来说显得陌生,甚至被当作戏服、和尚服等特定群体的着装,而近日一些韩国网友竟认为“汉服源于韩服”。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后社会向现代转型,非西方文明国家的传统服饰都经历了应用场景的转换。日本和服与韩国韩服尽管不再是本民族的唯一服饰,但可以应用在仪式、节日等重要场景。而汉服在三百余年前的消失,导致它错过了现代演化的可能历程,一些人视之为被现代化、全球化淘汰的前工业时代产物。
(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在重构中传承》)
材料二:
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人继承古代汉服基本特征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主流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平中交右、宽椽合缨”八个字,它不仅是对外观的描述,更蕴含了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的内涵,充分体现中华服饰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的气质与美感。
第一个“平”字:指汉服运用平面对折剪裁的方式制作而成,前后衣身裁片肩线相连呈平面结构,整件衣服平铺时呈现出中线对折的形态,不论服饰的款式如何变化,都坚守“平裁对折”这一制衣理念。
第二个“中”字:指汉服的衣身前后均有中缝,体现了左右均分、守正执中的民族身姿和文明形态。保持中缝对称的剪裁习惯,与其他民族服饰形成结构性差异。又因前后中缝与地面垂直,被赋予“刚正、公平、正直”的含义。
第三个“交”字:指汉服穿着时通过“相交”完成闭合,如交领是左右襟交叠,裙腰是左右围合,裤腰是两片重叠等。衣裳叠穿、衣身前后闭合,也被赋予天地交泰、阴阳相合的含义。
第四个“右”字:指左衣襟向右闭合固定后的外观形态和习俗,这一原则扩展到下装也是向右侧交叠闭合固定。“右”作为汉服的本质特征之一,蕴含了文明有序的观念。衣襟向右掩视为阳,表示在世的人;衣襟向左掩视为阴,表示故去的人。孔子说:“徽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反映的正是当时汉民族服饰“右衽”的特点。
第五个“宽”字:汉服的用料远大于覆盖人体的需要,形成“松格宽摆”的特征,袖根宽松使腋下能自由运肘,裳或裙摆是腰围的两倍以上,形成文质彬彬、君子之服的形象,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气韵。
第六个“椽”字,读作tuàn,字意为衣服缘边,是一种包边工艺。古人认为衣领若不加缘边则为粗陋之服,称之为“褴”;如又加以缝补,则称“褛”,成语“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汉服具有汉族的唯一服饰属性,并作为国家公服、仪式礼服而长期存在,其在生活中的消失意味着汉族的民族认同感在削弱。
B.民族服装属性的消失和现代化进程导致的传统断裂,使一些人对汉服产生误读,认为汉族没有民族服饰,汉服是“古人的服装”。
C.汉服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潇洒飘逸的美感,表现出与西式服饰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就是源于东西方制衣理念的巨大差异。
D.现代汉服呈现“平中交右、宽椽合缨”的典型特征,其中外观上的“松格宽摆”特征,蕴含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论古今,汉服都能彰显服饰与礼仪之美,在古代它还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之一。
B.旗袍、中山装、新唐装等服装虽然也具有传统元素,但其本质上都不是汉服。
C.古代汉服起源于黄帝,经周朝建制,形成了完备的冠服体系,于清初消亡。
D.汉服的结构特征无论最初是何种原因所致,但几乎最终都会赋予文化的解释。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某大学拍摄“民族大团结”合影照,其他民族的学生都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汉族学生却身着T恤和长裤出场。
B. “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轻徇汉人之俗,不亲弓矢,则武备何由而习乎?”(《清史稿•舆服志》)。
C.今天有些人认为汉人穿的衣服就是汉服,有些人认为汉服的款式一直在变化,还有些人甚至认为“汉服”这一概念不存在。
D.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黄帝制衣裳之后,周公制周礼而天下治,汉服成为礼仪的载体。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最符合现代汉服主流典型特征的一项是( )(3分)
A.
5.现代汉服如何“在重构中传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建议。(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完璧
阿英
“听风庐”打烊前一刻,他身披风尘,挑帘而入:“只有你一人在?喊掌柜的出来,我有古籍要修复。”
①学徒抬眼,眸子黑亮,被他杂糅的外乡口音逗乐:“师父深居简出,从不见人,把书留下便可。”
他愣一下,眼含挑剔,扫视学徒面前的工作台。桌案简陋,工具却排列似兵阵:浆笔、棕刷、镊子、铁锥、砑石、竹起子……②几册已修好的线装书,安卧如归巢之鸟。他暗自惊叹:修旧如旧,不留痕迹,属上乘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