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05:文言文比较阅读
- 资源简介:
约14970字。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
专题05 文言文比较阅读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一)阅读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②。有狱③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⑤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
注:①任:推荐。②主簿:官名。文中龙图阁学士、军司理参军、转运使皆为官名。③狱:案件。④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⑤仕:指做官。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屡见不鲜
B.香远益清 两袖清风 濯清涟而不妖
C.有仙则名 金榜题名 莫名其妙
D.水陆草木之花 菊,花之隐逸者也 一年之计在于春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且不显得妖艳。
【乙】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翻译: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上级,我不做。
3.甲文运用①________(写作手法),借“莲”表述自己②________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写人叙事,通过“快速判决案件”和③________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④________、为官正直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乙】
陵州盐井,深五百余尺,皆石也。上下甚宽广,独中间稍狭,谓之“杖鼓①腰”。旧自井底用柏木为幹②,上出井口,自木幹垂绠③而下,方能至水,井侧设大车④绞之。
岁久,井干摧败,屡欲新之,而井中阴气袭人,入者辄死,无缘措手。惟候有雨入井则阴气随雨而下稍可施工雨晴复止。后有人以一木盘,盘中贮水,盘底为小窍,洒水一如雨点,设于井上,谓之“雨盘”,令水下终日不绝。如此数月,井干为之一新,而陵井之利复旧。
(《梦溪笔谈??权智》)
【注】①杖鼓:两端大中同细的长鼓。②擀(hán):防护并壁的木制栏壁。③绠(gěng):汲水时系桶用的绳子。④大车:提起井绳的绞盘。
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持就火炀之”与“用讫再火令药解”两句中的“火”,都是名词,意思是“火焰、火苗”。
B.【甲】文中“瞬息”和“与《狼》一文中“而顷刻两毙”的“顷刻”,都表示时间短暂的意思。
C.【甲】文中“每韵为一帖”与“其印为余群从所得”中的“为”字,读音相同但合义不同,前者译作“做”,后者译作“被”。
D.根据语境,【乙】文中“令水下终日不绝”中“绝”的意思为“断”,是指雨盘的设计让“雨水”终日不断。
5.下图清晰地说明了活板排版的程序,根据【甲】文内容将对应的步骤补充完整。(每空不超过6个字)
6.下列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候有雨入井/则阴气随雨而下/稍可施工/雨晴复止。
B.惟候有雨/人井则阴/气随雨而下稍可/施工雨晴复止。
7.【甲】文中活字印刷术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①_____”(填1个字),表现在字印活、排板活、②_____、③_____等方面:而【乙】文中解决盐井里阴气致人死亡之法可称得上“简”,主要表现在④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可算得上最早的人工降雨了!【甲】【乙】两文都体现了⑤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