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3/20 20:04:4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0030字。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止。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熟人社会”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在我们的传统社会里,人际关系织成了一张张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或血缘、或地缘、或姻亲,人与人多多少少会有蛛丝马迹的关联,要么沾亲带故,要么非亲即故,因彼此熟悉,就彼此关照,大家可以通过“熟人”织就的网络,沟通关系、打通关节,解困排忧,同时也可以寻找捷径、超越规则、营私舞弊,甚至徇情枉法。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遇到难办的事,首先想到的是有没有亲朋好友可以打通“关系”,这样的思维“惯性”几乎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子女入托入学、求职就业,甚至到求医看病等等,有“熟人”不仅可以优先,还可以优惠。有人把“熟人社会”也称为“关系社会”“后门社会”,很多习而不察的“潜规则”,便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人们一方面痛恨各种关系带来的权力寻租,一方面又渴求,甚至“窃喜”自己也拥有各种各样的“熟人”脉络。究其根源,“熟人社会”的运行规则是“人治”超越“法治”,人们办事多凭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熟程度、感情的深浅程度,因“熟悉”而模糊了责、权、利的界线,在公共事务中公权私用、任人唯亲、特权寻租、徇私舞弊也就见怪不怪。在现实生活中,越封闭的区域“熟人社会”的特征越为明显。比如在一个县城,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互“认识”,遇到“麻烦”,总能拐弯抹角地找到“关系”,同乡、同学、同事、战友、邻居,姻亲,或者是一起开过会、吃过饭、散过步,抬头不见低头见,于是打通关节、疏通关系、超越规则、办成事情也就顺理成章。
  “熟人社会”的运行规则大大弱化了“法治”的功能,它以“关系”代替“规则”,以“熟人”的情面代替了法律的威严,使得社会公平正义的天平在“人情”的左右中常常倾斜。特别是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将亲情、交情、友情这些温情脉脉的手段移植到公共权力的行使中来,淡化了竞争激励,引发了腐败泛滥,导致整个社会风气败坏。因此,“熟人社会”的过分发育,是对社会秩序的瓦解,使市场公平竞争被摧残,让法制社会被腐蚀。
  在当下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很多专家学者呼吁,要尽快实现“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随着“熟人社会”的消褪,我们常常会有几分怅惘,回忆与怀念“熟人社会”的那种邻里温情,焦虑“陌生人社会”的互不信任。诸如家长会叮嘱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大街上陌生人倒下不要扶”;幼儿园的老师会教育孩子:“千万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社区会提醒:“陌生人搭讪别轻易理睬”等等。“陌生人社会”的到来,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冷落了人间真情,遗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大家一方面对“陌生人”处处提防,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遇到难办的事情,便会想通过亲朋好友打通“关系”,这已成为一种“惯性思维”,几乎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B. 熟人社会中,有很多习而不察的“潜规则”,容易滋生腐败,人们痛恨各种关系带来的权力寻租和各种各样的人脉关系。
  C. 陌生社会冷落了人间真情,增添人们互不信任的焦虑,使人产生一种矛盾心理:处处提防“陌生人”的同时又抱怨人性冷漠。
  D. 受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农民离开了乡村,人不在村里,人心也不在村里,这使得熟人社会关联日渐松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熟人社会”这种传统社会现象,其人际关系是依靠血缘、地缘、姻亲等织成的一张张庞大复杂的关系网。
  B. “熟人社会” 运行规则是“人治”超越“法治”,办事多凭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熟,感情的深浅,但这样的运行规则存在明显的弊端。
  C. “熟人社会”的运行规则弱化了“法治”的功能,用“关系”代替“规则”,使社会秩序被瓦解、市场公平竞争被摧残、法制社会被腐蚀。
  D. “熟人社会”转变为“半熟人社会”“无主体熟人社会”,当代中国农民的行动逻辑发生巨变:由越来越少地遵循乡土逻辑到越来越多地拥抱市场逻辑。
  3. 下列选项,能够体现材料中所说的“陌生人社会”现象的一项是(   )()
  A. 因为和陌生人交往短暂,没有“积怨”和刻板印象,而且对方也不会和你的利益有牵扯,所以心态更轻松。
  B. 大多数中国人特别重视“人际关系”,为了找出彼此之间 “关系”,甚至会动用亲戚朋友一起发力。
  C. 熟人社会里的人际行为事实上是一种社会交易行为,个体通过认、拉、套关系获取社会资源,并以“回报”作为人情法则的基础。
  D. 如果生活中各行各业有你认识的,你会发现找他们办事更加容易,有时候一个电话,就能办成事情。
  4. 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从“熟人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转型?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人们痛恨各种关系带来的权力寻租和各种各样的人脉关系”,由原文“人们一方面痛恨各种关系带来的权力寻租,一方面又渴求,甚至‘窃喜’自己也拥有各种各样的‘熟人’脉络”可知,此项理解有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行散记
  雪松
  1
  人心也许就是这样一幅图景:千里戈壁,遥无人烟。我们幽灵一般的潜行惊动了什么——没有褪尽黑暗的碎石块,被荒寂收走灵魂的枯草、拴在火车尾部的异乡的太阳。
  这天地在什么时候开始,又会在什么时候结束呢?
  从拥挤到日渐稀疏的车厢里,我们停止了那属于庭院花露的闲聊——那种闲聊的气质来自中原。我们安静下来,不由自主,似乎受到逼迫。
  2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