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课堂实录4
- 资源简介:
约13500字。
《蜀相》课堂实录
摘 要:
以《蜀相》与《蜀道难》的比较为起点,以学习任务单的形式推进展开,提供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研习思路。将课堂重点立足于精读《蜀相》,通过品读意象、炼字、典故,思考有限的篇幅如何表达丰富的意蕴,感受格律诗高超的语言技巧和丰厚意蕴,明确阅读格律诗的方法路径。
【教学设想】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归属“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对应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第一点:“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本单元选取 7 首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诗歌,依据文学发展史,编为 4 课。第 3 课选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的《蜀相》。《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颇能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笔力千钧的特点,与李白参差错落、想象奇特、笔意恣肆的《蜀道难》各具千秋。从学习任务群的归属和教材的编写意图来看,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维度去观照作品,精读诗歌,揣摩字词,品读意象,推敲手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解诗歌丰富的意蕴,领悟文化内涵;同时,对于《蜀相》的教学还应体现“研习”的特点,不能止于单篇作品的孤立学习,还需要在与李白《蜀道难》的比较中,感受不同体裁的诗歌在节奏韵律、意象选择、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加深理解、体会,探寻诗意。从学情来看,学生对杜甫并不陌生,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也早已知晓,但也因此常常会想当然地误用,造成不假思索、贴标签式的阅读。这不仅会错过对杜甫精妙语言、艺术技巧的欣赏,也很难对其作品丰富的意蕴、深厚的情感有完整、准确的理解,品味诗歌之美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本课的教学以与李白《蜀道难》的比较为起点,思考结构严谨、法度森然的格律诗如何以有限的篇幅表达丰富的意蕴。通过品读意象、炼字、典故,感受李白、杜甫不同的诗歌风格,古体诗、近体诗不同的特色,明确阅读格律诗的方法路径。
【课堂实录】
一、导入:回顾比较,引出主问题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3 课的第二首唐诗《蜀相》。课前给同学们下发了学习任务单,布置了课前学习任务,请同学们自读《蜀相》,与已学过的《蜀道难》进行初步比较,现在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
生:《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每句 7 字,共 8 句,全诗仅 56 字。而《蜀道难》是一首杂言古体诗,句子参差错落,较为自由,篇幅较《蜀相》长了不少。师:好的,你注意到了两首作品不同的体裁,基于不同的体裁,所以句式、篇幅也有较大差异。
生:《蜀相》篇幅有限,所以所写的意象较《蜀道难》要少。另外,杜甫的诗选择的意象是很日常的,而李白有很多奇特夸张的想象。
师:这位同学不仅注意到了意象的数量,还注意到了不同诗人选择意象方面的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