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类文阅读(6个单元)
-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类文阅读.doc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类文阅读.doc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类文阅读.doc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类文阅读.doc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类文阅读.doc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类文阅读.doc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类文阅读
(一)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全记录
①6月20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远离地面300多千米的“天宫一号”为全国青少年带来神奇的太空一课。
②10时11分,“神舟十号”航天员的身影清晰地出现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报告厅大屏幕上。作为太空授课的“地面课堂”,300多位师生在这里亲身经历与“神十”航天员天地连线。
③王亚平鱼一般向舱内摄像机游来,她是本次授课的主讲。指令长聂海胜则当起了“助教”,负责配合“主讲”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航天员张晓光是这次授课任务的摄像师,在失重环境下不易保持自身平衡,他要先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再用手持摄像机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
④为了更好地展示太空失重状态,指令长聂海胜盘起腿,玩起了“悬空打坐”。王亚平用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摇摇晃晃向远处飘去。掌声和欢笑声在地面课堂响起。
⑤航天员的表演给同学们带来了疑问:在地面上,人们一般用天平、台秤、托盘秤、杆秤、弹簧秤等测量物体的质量。那么,失重环境下,太空中航天员想要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该怎么办呢?“质量测量仪”派上了用场,这是从“天宫一号”舱壁上打开的一个支架形状装置。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测量结果表明,聂海胜的质量是74千克。
⑥王亚平解释说,“天宫”中的质量测量仪,应用的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实验中设计了一个弹簧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还设计了一个系统测出加速度,然后根
(1)这则新闻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结构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语四部分。
(2)新闻主体部分航天员上课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神奇单摆、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而在地面对比试验中,需要施加足够的力,给小球一个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绕轴旋转。
(4)第??段中“这些在地面难得一见的奇特景象”一句中,“这些”指代什么内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类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回忆老师陈寅恪
季羡林
①要论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
②我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是很富裕的。除了选修课以外,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教师不以为忤,学生各得其乐。我曾旁听过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先生的课,都安然无恙,而且因此同郑振铎先生建立了终生的友谊。
③但也并不是一切都一帆风顺。我同一群学生去旁听冰心先生的课。她当时极年轻,而名满天下。我们是慕名而去的。冰心先生满脸庄严,不苟言笑。看到课堂上挤满了这样多学生,知道其中有“诈”,于是威仪俨然地下了“逐客令”:“凡非选修此课者,下一堂不许再来!”我们悚然而听,憬然而退,从此不敢再进她讲课的教室。四十多年以后,我同冰心重逢,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由怒目金刚一变而为慈眉菩萨。我向她谈起她当年“逐客”的事情,她已经完全忘记,我们相视而笑,有会于心。
④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参考书用的是《六祖坛经》,我曾到城里一个大庙里去买过此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寅恪师这种实事求是的学风,影响了我的一生。
⑤在清华时,除了上课以外,同陈师的接触并不太多。我没到他家去过一次。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之流中,会见到陈师去上课。他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
(有删改)
(1)第②段中划线词语“安然无恙”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选文第③段较为详细地叙写冰心先生有何用意?
(3)赏析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
(4)陈寅恪老师对“我”有哪些积极影响?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