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题材练习(5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3/3 20:19:2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22
  • 下载点数: 4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少年行.docx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题画像诗.docx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晚泊诗.docx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题材:即事感怀类.docx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题材练习:哲理类.docx

  诗歌专题训练--------少年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
  雍陶【注】
  不倚军功有侠名,可怜球猎少年情。
  戴铃健鹘随声下,撼珮骄骢弄影行。
  觅匠重装燕客剑,对人新按越姬筝。
  岂知儒者心偏苦,吟向秋风白发生。
  【注】雍陶(805—?)。字国钧,成都人。出身贫寒。文宗大和八年(834)登进士第,曾任侍御史、国子毛诗博士、简州刺史,世称雍简州。后辞官闲居,养病傲世。不知所终。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描绘了一位不依仗军功却重侠名、纵情于蹴鞠的少年行猎者的形象。
  B.诗人通过侧面描写的方式,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少年"矫健的身姿。
  C.诗歌围绕“少年”逐层精细描写,刻画这个英武洒脱、尚义高志的丰满形象。
  D.诗中的“少年”可能是诗人想象虚构出来的人物,以此折射自己的生活理想。
  2.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怎样理解它和前六句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四首【其三】
  王维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②。
  【注】①擘:开弓。②五单于:汉宣帝时匈奴内乱,分裂为五个单于,这里指敌军首领。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两句,以特写镜头来写少年英武矫健的身姿;三、四两句,从对方着笔来写少年的勇武形象。
  B.开头两句中,“一”与“千”两字形成了数量上的对比,在鲜明的对照中,凸显少年过人的胆略和武艺。
  C.诗中的“五单于”是借汉事喻唐事,王昌龄《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用了这种手法。
  D.全诗语言简练,刻画人物生动传神,通过截取张弓射敌的特定动作,使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动感和立体感。
  4.全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邯郸少年行
  高适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
  ……
  诗歌专题训练--------题画像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题李愬①画像
  洪惠
  淮阴北面师广武②,其气岂只吞项羽。
  君得李佑不肯诛,便知元济在掌股。
  锦袍玉带仍父风,拄颐长剑大梁公③。
  君看鞬橐见丞相④,此意与天相始终。
  注:④李愬,唐德宗时西平郡王李晟之子,曾生擒叛将吴元济。②广武君,赵国谋士。③大梁公,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④丞相,唐朝宰相裴度,为平叛的最高统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中的“师”是“请教”的意思,诗句是说韩信破赵,不杀赵国谋士广武君,向其请教攻燕伐齐之计,后破项羽。
  B.颔联讲的是李愬设计擒获叛将吴元济的手下李佑,李佑不肯投降,李愬便将他诛杀了。
  C.诗歌前两联,从楚汉相争时的史实着笔,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李愬,即将韩信的典故与李愬的功绩相对比,更加鲜明地突出了李愬的形象。
  D.颈联描述了李愬厚待将士,像他父亲一样曾将解下的锦袍玉带赠送给了部将,以此来激励忠义。
  E.尾联中的鞬橐,指的是古代盛弓箭之具。李愬平定叛乱后,背着弓箭袋拜见宰相裴度,体现了忠于朝廷之志始终不渝。
  2.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李愬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少陵画像
  陆游
  长安落叶纷可扫,九陌北风吹马倒。
  杜公四十不成名,袖里空余三赋草①。
  车声马声喧客枕,三百青铜市楼饮。
  杯残炙冷正悲辛②,仗内斗鸡催赐锦。
  【注】①三赋草,《三大礼赋》文稿,唐代制度,天子亲享太清宫、太庙,合祭天地于南郊,叫做“三大礼”,杜甫有《进三大礼赋表》,玄宗十分欣赏。②“杯残”句,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长安深秋北风呼啸、落叶纷纷的景象,诗人不由生发出对杜甫的怀想之情。
  B.颔联中“不成名”“空余”,写出了杜甫不惑之年仍未得到朝廷重用的困窘之境。
  C.颈联中长安城的车水马龙与杜甫的孤独寂寞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其愁苦之情。
  D.尾联中杜甫面对着残杯冷炙,听到权贵们在催要斗鸡所下的赌注,羡慕之情油然而生。
  4.这首诗看似写杜甫,实为影射诗人自己。请结合内容对此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渊明像
  艾可翁①
  漉酒不孤头上巾②,醉来万事
  ……
  诗歌专题训练------晚泊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泊慈姥矶下(其二)
  陆游
  慈姥矶头月,纤纤照酒杯。
  素秋风露重,久客鬓毛催。
  宿鸟惊还定,飞萤阖复开。
  平生四方志,老去转悠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提纲挈领,提示了本诗内容为诗人夜泊慈姥矶下的所见所闻所感。
  B.诗人借景抒情,以秋日里的风寒露重来衬托自己久居异地、羁旅漂泊之苦。
  C.诗人观察敏锐,笔触细腻,刻画出“宿鸟”“飞萤”的变化,富有动态美。
  D.诗人抒发对往昔生活的真切感受,语言平易晓畅,体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
  2.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这一观点在诗歌最后两句是如何得以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
  陆游
  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
  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祠无处不祈风。
  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鸦戍堞空。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设喻贴切,直接入题,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说自己长期辗转于道路,似随风飘转的蓬草。
  B.第二句写赴官巴东,不直说其事,而托以“作梦”,既说出了目的地,又表现了复杂的心情,构思巧妙。
  C.颔联遥想此行前程的苦难,写三峡蜀道之难行,是万死一生的险地,自己将步入那千峰百嶂之中。
  D.颈联写泊船时邻舟乞火,又写乡间庙宇有船夫们祈祷顺风,通过一事一景来为尾联蓄势。
  4.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沛县道中晚泊留侯城①(节选)
  刘长卿
  访古此城下,子房安在哉。
  白云去不反,危堞空崔嵬。
  ……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题材:即事感怀类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三首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这三首作品中均采用了我国古代        的神话传说,都借此表达了        之感。
  2.李商隐曾写道: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请结合三首作品的具体诗句分别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陈师道
  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
  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叙事不仅工在形象,而且注重象外之意,一“荒”字,有咏怀古迹之意。
  B.颔联抒情,与唐代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慨截然相反。
  C.颈联写诗人头巾从头上滑下一半,更觉霜发之多,也更深切地感觉到时节相催。
  D.陈师道作诗多学杜甫,这首也是学杜甫有得之作,全诗沉郁顿挫、内涵深蕴。
  4.本诗和杜甫的《登高》皆用到了“落木”“江”这两个意象
  ……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题材:哲理类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众人
  【宋】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犹吾身。
  【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他们所说的“是”与“非”,不是评价是非的真正标准。
  B.颔联用典,众人赞誉王莽,流言诽谤周公,这都改变不了事实。暗示自己的处境,与尾句相呼应。
  C.颈联说只有圣人的评价值得重视,因为他们不会颠倒轻重。只有圣人才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尾联回归现实,指出决定美恶的在于“吾身”。此处的“吾身”不是指别人,而是专指诗人自己。
  2.本诗“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犹吾身”与“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刘朝英进斋
  杨万里
  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
  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
  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
  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