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630字。
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要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对革命年代提出和实行的革命人道主义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革命人道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提出的口号,并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过程中,把作为伦理原则的革命人道主义同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拿我们的军队来说,人民军队的军民关系、官兵关系亲如一家,团结友爱,世所仅见。对俘虏也不虐待,愿意留的欢迎,愿意回家的发放路费。这一切都是由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革命本质决定的。同时,也体现了革命人道主义的伦理。这种人道主义精神,不仅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比起革命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在新的基础上又扩大了范围和丰富了内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理所当然地要求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发展,并为在全社会的广大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这种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从伦理方面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对绝大多数人民的权利、利益、人格的尊重和关心,体现出绝大多数人民对共同利益的共同关心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尊重、友爱和关心。尤其是在一方人民遭到重大灾害的时候,社会主义祖国、人民军队和全国人民的关爱,会立即凝聚成为紧急救援的举国行动。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救灾斗争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全国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视灾区群众为亲人,视支援灾区为己任,出现了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艰险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汇聚成了全民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
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发展服务。共产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伦理体系中最高层次,是现时代人类的最高道德。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为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而奋斗,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这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和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为特征的共产主义道德,在现阶段只能是对少数先进分子的要求。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则属于这个总体中的较低层次,它以提倡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和助人为乐、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为特征,比起共产主义道德具有大得多的广泛性。在我国广大农村,连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也知道“要把人当人看”、“这个人不是人”之类的道德评价,说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要求适合绝大多数人的心理习惯,能够也应该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摘编自林泰主编《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材料二:
当地时间2月6日,土耳其、叙利亚遭遇百年来最严重的强烈地震,截至目前,余震已造成两国数万人遇难。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启动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机制,派出中国救援队参与救援,向灾区运送抗震救灾物资。
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百废待兴的困境下对外提供援助伊始,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便成为中国援助的根本出发点。在七十余年的对外援助历程中,中国全面回应不同时期的国际人道主义需求,在第一时间帮助有需要的国家应对各类灾难。党的十八大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革命人道主义既是我党在革命年代提出的口号,又是革命斗争目标的体现,并在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B.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继承了革命年代我国处理军民、官兵、敌我等关系的伦理原则,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丰富了内容。
C.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都处在社会主义伦理体系中,但二者在体系中所处的层次不同,要求的对象也完全不同。
D.土耳其、叙利亚遭遇百年一遇的强烈地震后,中国第一时间启动紧急援助机制,每一个受灾的省都有中国救援人员的身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亲如一家,团结友爱,这是由我国人民军队的性质决定的。
B.我国广大农村,连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也有“以人为本”之类的道德认识与实践,说明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具有广泛基础。
C.中国全面回应不同时期的国际人道主义需求,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发扬,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当代价值的体现。
D.中国救援队万里驰援土耳其,克服风险,搜寻幸存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彰显了生命至上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3.下列与材料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的“世所仅见”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的“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样,都饱含情感,洋溢着自信心和自豪感。
B.《长征胜利万岁》中所说的“长征”具有三大意义,材料二中中国七十余年的对外援助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
C.和《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样,材料二也采用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穿插安排的写法,也注重细节描写和场景的转换来体现现场感和历史感。
D.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一样,材料二没有多着笔墨讲述人物事迹,而将回顾与总结、记事与思考结合在一起,来探寻事件背后的意义。
4.材料二第2段使用了“根本出发点”“第一时间”,请分别简析其作用。(4分)
5.我国当下实行的人道主义,对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分别有何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们的军长(节选) 邓友梅
杜宁被亮光刺得睁不开眼,随即又陷入一片暗黑中,两个耳膜呜呜直叫。他张开双臂朝陈毅原来坐着的位置扑过去,用身体护住陈毅的上半身。等到重新恢复视力,地堡比先前亮堂多了。顶棚的一角横梁折断,上边覆盖的谷草和松枝都已不翼而飞。像是开了个多角形的天窗。围棋也不见了。他和陈毅都倒在半尺深的尘埃中。
他气喘吁吁地问:“老总,你安全吗?”
“娘的,安全倒安全,就是帽子乘风飞去了!”
警卫员小吴慌忙钻进来喊道:“首长,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