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2180字。
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2024.0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儒家文化有“乐学”的传统。《论语》开篇就讲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明确指出了“学”与“悦”之间的关系。孔子还谈到学习的三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在他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中国文化史上备受尊崇的“孔毅之乐”,就是儒家“乐学”理念的生动实践,明代大儒王良(字汝止,号心斋,阳明后学的集大成者,泰州学派创始人)有一首《乐学歌》流传于世,这首诗就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乐学”理念。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在儒家看来,乐乃是心之本体。明代大儒、王艮之子王东压也指出:“乐者,心之本体也。有不乐焉,非心之初也。吾求以复其初而已矣。”快乐乃是心的本来状态,如果有烦恼出现,那就是离开了心的最初状态。读书人通过修身养性,就是要恢复心的最初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苦乐掺杂,悲喜交替,乃是人生常态,“不乐”与“乐”如同孪生兄弟,它们往往结伴而来。在王艮看来,真正的“乐”,不依赖于外在的条件,也不受外境的干扰,它不是一个人能够获得的某种外在之物,而是他存在的本来状态,真正的“乐”并非是欣喜若狂或兴高采烈,而是内心宁静、无有忧愁。刚出生的婴儿,既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他只是处在一种简单自然、自在自适的状态,这种状态也可以看作一种“乐”。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头脑开始发育,欲望逐渐萌生:正是头脑所制造的私欲,把“心之本体”给蒙蔽、束缚了。一旦陷入欲望的泥潭,必然患得患失,烦恼也将如影随形。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当一个人私欲萌发,即刻就会被自己的良知觉察到。私欲一旦被良知觉察,自然而然地就被消除了,作为本体之真乐将会重新显露出来。所谓良知,就是本来的“知”,亦即“婴儿意识”,或者说纯净的意识。良知的功能就是知道、感知。所谓“致良知”,简单来说就是始终保持警觉,觉知当下的一切。这是阳明心学的重要修养功夫。良知与私欲,如同光明与黑暗,当光明进来的时候,黑暗将自然消退,正如王阳明所说:“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而魍魉潜消也。”
“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在王艮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以《论语》的“学”“悦”关系和孔子倡导的学习以乐之为上的理念导入,为进一步论证中心观点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B.王艮父子对心的本来状态的认识一致,都认为快乐是心的本体,而烦恼不是心的最初状态,违背了读书人对修身养性的终极追求。
C.致良知和体会本体之乐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们通过致良知,能够发现本体之乐:处于本体之乐中的学,才是真正的致良知。
D.王艮感慨“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在作者看来,王艮的这句话表达了对致良知带来的精神之乐的极大肯定和对欲望之乐的否定。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苦乐掺杂,悲喜交替,乃是人生常态”,可见要体会到真正的“乐”是不可能的。
B.文章告诉我们,成人应寻找像初生婴儿那样简单自然、自在自适的“乐”的状态。
C.即使学习很刻苦,但如果偏离圣贤之学的方向,人们也可能会感觉疲惫,成效不高。
D.从文中我们得到启示:拿起书来读不是真学习,学习状态比学到具体的知识更重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天下之学……若费些子气力,便不是圣人之学,便不乐。”
B.“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C.“良知昏迷,众欲乱行:良知精明,众欲消化,亦犹是也。”
D.“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
4.王阳明说:“良知犹主人翁,私欲犹豪奴悍婢。”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中蕴含的良知与私欲的关系。(4分)
5.高三学习生活紧张,有的同学难免存在“学习焦虑”情绪。请根据对文本的理解,为同学提供三条有益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瞳孔里的古城 王鼎钧
我并没有失去我的故乡。当年离家时,我把那块根生土长的地方藏在瞳孔里,走到天涯,带到天涯。只要一寸土,只要找到一床干净土,我就可以把故乡摆在上面,仔细看,看每一道褶皱每一个孔窍,看上面的锈痕和光泽。
故乡是一座小城,建筑在一片平原沃野间隆起的高地上。我看见水面露出的龟背,会想起它:我看见博物馆里陈列在天鹅绒上的皇冠,会想起它,想起那样宽厚、那样方整的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