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
四川省仪陇县凤仪小学 吴朝阳 邮编:637611 电话0817-7296045
著名评论家刘熙载有“为情而造文”和“景因情生”的论述。作为各学科的基础学科——语文,其课文内容就恰好体现了这些论述的含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须循“情”这条线索,用情感来体会文章,感悟生活体验世态万象,并适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及自身修养的锻铸。这也是《新课标》的情感要求。
情感是审美因素中最活跃的部分,它广泛渗入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语文教学过程就实质来说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的审美过程,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体会文字艺术的美、思想内涵的美、人物形象的美,同时在课文文章自身鲜明的美丑对比中展示情感,在师生共同的教与学中渗透感情,一种文学艺术的教化功用在学生学习中自然产生。比如《伤仲文》一文,当我们明白了成材与后天有很大关系的道理时,免不了对仲永有一丝惋惜遗憾之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发奋之情;《挖荠菜》开篇就写道:“我对荠菜,有着特殊的感情……”,这样一股莫名的“情”立即袭入师生心中,当我们知道“父辈希望与子女们达到理解与沟通”的同时,一种“可怜天下父母心”之感也会油然而生,学生也会从文中对比自我而强化自我修养,从而理解父母、师长对自己的一些苦心和用意;《驿路梨花》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围绕小屋主人平凡而简单的事迹来展开情节,然而正是在这平凡而简单之中孕育着长期的、坚持不懈的伟大精神——雷锋精神,而这种精神,谁人又能说不是一种感情的延伸呢?她难道不是影响了几代人,并且将继续影响着吗?这当然是情感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碰撞的结果。可以说,比如《背影》《父子情》《羚羊木雕》《夜雨寄北》《吾家有女初长成》等都明显带有浓烈深沉的情感,老师与学生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就不能不加入自身情感,把握其精神内涵。
当然,有些文章则含蓄凝练些,而凝练含蓄则是语言内化的情感的表现,它通过特定的言语、结构、体裁、表现手法等,同样赋予读者以情感的冲击。《周处》通过夸张的修辞及平缓的记叙,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勇于改过自新的人物形象,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不借此机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引犯过错误的学生重新回到正常的自我。这是教师教化之情,更是文章自身的感化之情;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思乡的力作,在匀称的建筑美与富有韵律的音乐美的表达下,一缕思乡之情逐渐升华为一腔思念家国之情。在如今的局势下,教师就得引导学生体会游子那种酸楚难鸣之情,激发一种爱国家的、渴望祖国大统一的爱国之情。其实,如:《敬畏生命》《勇气》《摆渡》《未选择的路》等文章哪一篇又不能给学生以情的感染,哪一篇又不能用情去挖掘灵魂内外的延伸的情感呢?
文道统一是语文及语文教学中的根本原则,现行新版的语文训练与思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