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约8700字。
北京市昌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24.1
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25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基础??运用(共12分)
同学们在中药材劳动实践基地参加了制作艾条的体验活动,请你完善体验报告的内容。
1.用正楷字书写“制作艾条体验报告”八个字作为标题。(2分)
第一部分 体验目的
学习艾的相关知识,制作药用艾条,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
第二部分 体验内容
(一) 学习艾知识
艾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叶片厚实,覆盖着细绒毛。
艾的自然分布广泛,遍及中国各地。适生性强,喜阳光,耐干旱,较耐寒,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
医书典藉中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具有理气血、逐湿寒等功效。
人们把艾叶做成艾条,用于针灸时熏穴位,提高针灸的疗效。
2.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形做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因为表达的是“已经长成的植物体” 的意思,所以“植株”一词中有错字。
B. 因为表达的是“散在一定的地区内”的意思,所以“分布”一词中有错字。
C. 因为表达的是“古代重要文献”的意思,所以 “典藉”一词中有错字。
D. 因为表达的是“功能、效率”的意思,所以“功效”一词中有错字。
(二)了解艾文化
清明节所食青团就是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制作成的。端午节之际,人们用挂艾草、制香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艾不仅与文学创作有不解之缘,还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① 》中第一次提到了采摘艾的劳动:“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自此以后,艾就频频出现在中国文人的创作中。屈原的“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苏东坡的“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范成大的“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 ……皆将艾入诗,用以传情达意。
3.你在①处补写相关的内容。(2分)
4.文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你做出修改。(2分)
(三)制作药用艾条
将晒干的艾叶,捣成艾绒。用桑皮纸卷成所需直径的纸筒,接着向纸筒内一点一点填塞艾绒,边填边用木棍压实。用力要 ① (均匀\匀称),这样做出来的艾条才会质地坚实。然后,用桑皮纸将艾条两端裸露部分封口。最后用刷子蘸蛋清涂抹到艾条上,阴凉处风干。刷蛋清就像刷一层油漆,可以 ② (克制\克服)桑皮纸燃烧过快的缺点,还可以更好地起到密封作用,防止药香挥发。经过这几道工序,艾条就做好了。艾条独特的制作工艺让人惊叹。
5.你在①②处选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①均匀 ②克服 B. ①匀称 ②克制
C. ①均匀 ②克制 D. ①匀称 ②克服
第三部分 结语
我学习了艾的知识,了解了艾与生活、文化的联系,更重要的是 。本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对中草药的认识,锻炼了动手能力,增强了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6.你用上“体验”“感受”两个词语,在文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2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
(一)默写(5分)
7.不知天上宫阙, 。(苏轼《水调歌头》)(1分)
8.日星隐曜, ①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② 。(范仲淹《岳阳楼记》) (2分)
9.朋友心情落入低谷,你可以用“ ① , ② ”两句古诗文来劝慰他。(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2分)
(二)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10-11题。(共6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0.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3分)
诗的开头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 ① 的生活。接着借用典故写出了 ② ,表达了怅惘的心情。诗的最后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 ③ 。
11.列出第三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