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5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必修上册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0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12/16 20:07:0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6300字。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①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②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③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④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⑤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取材于《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字利用上讲究文法是为了减少文字的“走样”。
  B.说话时的辅助表情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补充文法的作用。
  C.为避免误会,写作时要尽量依着文法写完整句子。
  D.学外国语的会因书本上和说话时文法不同而痛苦。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之所以出现“文字”,是因为人们在空间和时间中的接触发生了阻碍。
  B.文字所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这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
  C.完整的句子在说话时显得迂阔可笑,所以当面说话绝不能用完整的句子。
  D.当有了电话、广播、传真的时候,书信文告等文字的作用就完全消失了。材料二:
  ①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
  ②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