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当坚持正义》同步练习8
- 资源简介:
约11780字。
5.《人应当坚持正义》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应该有所敬畏
王学泰
①就在不远的二三十年前,“无所畏惧”几乎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成了英雄主义的同义语。电影或戏剧中,当创作者写到他心爱的英雄人物时往往要加进一句“我们是无所畏惧的”之类的台词,再配合一些假大空话,以鼓舞台下的观众和台上的自己,从而使剧中的人物“高大”起来。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似乎谁也没有感到它的谬误。然而人们在过分的“无所畏惧”的鼓舞下,仿佛世间真是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横冲直撞,而不负任何责任。于是,社会上充斥了一种带有愚昧色彩的虚骄之气。
②四十年前的“天上没有玉皇,地下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许多人希望靠这股“英雄之气”改天换地、为民造福,结果是“玉皇”“龙王”都没有当成,“天”“地”也越“改”越糟,越“换”越差,对自然界大破坏是实实在在的。直到现在人们还能直接感受到由此造成的后果,如生态失衡、荒漠化等。更令人惊讶的是“无所畏惧”论调的末流竟演变为“我是流氓我怕谁”,真是令人感叹:“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③与凸现于外的“无所畏惧”相对的是存于内心的“敬畏”。这个词在近几十年来几乎成为绝响。有的人认为“敬畏”就是“畏惧”,它大悖“无所畏惧”之道,从而与“谨小慎微”“奴隶主义”结了缘,为热心推动历史前进的人们所不齿。在这些人看来人们(实际上,这“人们”往往就是主张者自己,从不把他以外的人算进去的)只要活着就是天地间的“老大”,可以为所欲为,无所畏惧。
④“畏惧”与“敬畏”是有根本区别的。它们一是来之于外部的刺激,一是发之于内心的反省;一是有特定的对象,一是由于信仰有别,各有不同的理由。外部自然界高大迅疾的事物、不可抗拒的力量、未知的世界、社会上种种压迫人的势力、生活中的困难都可能成为畏惧的对象,但是它却不能成为敬畏的根源。懂得反省的人们才会有敬畏之情,“敬畏”的本质是人类对自己有限性的清醒的认知,只有心存敬畏,人类才能逐步实现对无限世界的追求。孔孟等儒家的创始者们的忧患意识即与此有关。这种敬畏促成了他们和敬德修业,不断提升自己;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
⑤有了敬畏才会有自尊、自爱、才会有所守、有所不为。生活在现代社会
1.第①段中的加点词“谬误”是指 。
2.下列与文中“敬畏”的概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各人都有维持各人的工作、维护各人可以互相监督的责任。没有人可以“任意”依自己高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乡土中国•无为政治》)
B.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C.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炽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哈姆莱特》)
D.请告诉我:是不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是不是在某种情况下可做,在别的情况下不许做?(《人应当坚持正义》)
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影视剧塑造“无所畏惧”形象导致社会充斥虚骄之气。
B.生态失衡、荒漠化等后果警示人们要放弃“无所畏惧”。
C.只要认识到自我的有限性自然会心存敬畏并有所不为。
D.“内省”是个人乃至民族逐步地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
4.第⑦段转述柏杨自传中的故事在论证上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5.本文对《红楼梦》中人物王熙凤的评析是否合理,请结合本文以及《红楼梦》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萨达姆庭审答问实录(节选)
法官:姓名?
萨达姆:萨达姆•侯赛因。伊拉克共和国总统。(顿了顿)萨达姆•侯赛因•马吉德,伊拉克共和国总统。
法官:职业,伊拉克共和国前总统?
萨达姆:不,不是“前”。是现任。这是伊拉克人民的意志。
法官:已经解散的复兴社会党领袖。前陆军元帅。你的住址?
萨达姆:伊拉克的每间屋子。
法官:你母亲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