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愿化泥土》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粤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修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8/5 22:03:05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380字)
第6课  《愿化泥土》教案

饶平实验中学    江之南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10.17):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求学期间参加了反封建的进步刊物《半月社》活动。1927年旅法在巴黎读书并开始了文学创作。次年回国从事文学活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救亡工作,和鲁迅有了交往。抗日战争爆发后,和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多届作协主席,可谓德高望重。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
文学桂冠:1982年  获意大利国际但丁奖  
1983年  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84年  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85年  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  
1990年   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  
2001年  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主要著作:长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
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随想录》(5集)
译作     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二、词语   吝啬    赎(shǘ)罪    噩(è)梦    薄(bó)待   灰烬
词解   薄待:不厚道。      耄耋(màodié):指八、九十岁的年纪
三、引导学习课文
(一)释标题:巴金的《愿化泥土》写于1983年,当时作者已经进入耄耋(màodié)高龄了,可是却有一颗金子般的童心,充满对祖国、人民的眷恋。在文中,巴金以化泥土自期,书写对祖国和人民的恋恋深情。从抒写怀念童年时期的脚迹、故乡马房的泥土、祖国的土地中表达这样的愿望:“我永远同你们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二)理结构:
1、问题:将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其大意。
——第一部分  回忆过去的生活片断,抒发了对祖国深刻的眷恋之情。
   课文开头以一首歌为楔子,引起了作者对于过去生活的片断回忆。通过对法国朋友生活的感慨,以及身在异国他乡无时无刻对祖国的思念,抒发了对祖国深刻的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  主要回忆(六七十年前)少年时代,自己在下层人民中所接受的宝贵教育。
    下层百姓那种“人要忠心”、“只要对人有好处,就让大家踏着我走过去”的精神深深镂入了作者心中,成为作者日后取之不尽的精神养料。
第三部分  正因为有了那种爱国、爱民、甘于奉献的泥土精神,“我”才能接受痛苦并热爱生活。
作者进而讲述了在“文革”面对非人遭遇时,正是因为拥有了那种爱国、爱民、甘于奉献的泥土精神,才能支撑着他严肃认真地面对痛苦,学会了像那些被生活薄待的人那样去热爱生活。
第四部分  抒发自己甘为泥土的心愿,表达自己对祖国对人民永恒的爱。
在文末,巴金怀着一颗热烈的赤诚之心,抒发自己甘为泥土的心愿。这是一个经历过大苦大难的知识分子真诚的表白,呈现了作者一颗纯净、闪光的高洁心灵。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