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530字。
广东省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工作在这个地球的一隅,在一个小圈子里活动。我们对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充其量只能了解某个方面或某一片段。我们的见解不可避免地涵盖着要比我们的直接观察更为广泛的空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为庞杂的事物,这些见解是由别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
然而,即使是目击者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再现事件的全貌,因为经验似乎表明,他本人会对事后减弱了的现场印象作些添枝加叶的处理。实际上,更常见的并不是他凭想象去描绘一个事件,而是对它进行改编。绝大多数事实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有意加工,一篇报道乃是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共同产物,其中那个旁观者的角色总是带有选择性倾向,通常还会带有创造性。我们对事实的认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地位和我们的观察习惯。
一个陌生的场面犹如婴儿眼中的世界,是“一种庞杂喧嚣的混乱状态”,就像另一个种族的所有成员在外国游客的眼中全都是一模一样的外国人。在哥廷根曾召开过一次心理学会议,其间有一批据说是训练有素的观察家接受了一次饶有趣味的实验。主办方预先安排了一场“事件”:突然,会议厅大门被人撞开,一个小丑冲了进来,一个持枪黑人在后面狂追。他们在大厅中央停下厮打。整个事件持续了不到20秒钟,“演员们”离开大厅。会议主席要求在座各位当即写出一篇报告。交上来的40篇报告中,关于主要事实的错误低于20%的只有1篇,有14篇的错误为20%—40%,有12篇达40%—50%,13篇高达50%以上。而且,有24篇纯粹是杜撰了10%的细节描述,有10篇的杜撰率高于10%,低于10%的只有6篇。这样,40名老练的旁观者针对刚刚发生在眼前的这一事件写出了一篇很负责任的报道,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由报道和想象拼合的见解不可避免地超出人们只能了解的某个方面或某一片段。
B.经验表明,即使目击者,也会因事后减弱了事件现场印象而不可能真实再现事件全貌,只能作些添枝加叶的想象处理。
C.面对五花八门的事物,希望对其不加分类概括而生动详尽地观察的做法,既缺少可能性,也会使观察者筋疲力尽
D.在作者看来,成见有其积极意义、为了某种彻底单纯的生活方式而抛弃一切成见,可能会导致人类生活索然无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篇报道所呈现的事实,常会经过当事人和知情者共同的有意加工,旁观的知情者对事实的观察总是带有选择性,甚至创造性。
B.教育能使人具有敏锐的意识,有效识别一些先入之见的侵入,而使对事物的感知过程不至于受到强烈影响,以致陷入错误。
C.作者在第六段中谈到“一切有用的历史都是以这种方式得到澄清的”,“这种方式”是指那些构成人们生活哲学的各种样板。
D.想要审查艺术的人士,希望世界应当按照某种法则去运行,并根据这种法则描绘世界,并以此阻止别人发现未经他们认可的事物。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材料来支撑作者文中所表达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重视个人修养,在《论语•子罕》中提出君子应该杜绝的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阿Q见城里人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凳子,油煎大头鱼却加上切细的葱丝,心想“这也是错的,可笑!”
C.《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听闻渔人到来,都来打听消息,之后各家又把他请到家中,拿出酒食来款待。
D.欣赏画展作品时,人们常习惯于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某种艺术流派风格观察展览作品,并作出好恶评判。
4.作者引述哥廷根心理学会议观察实验,旨在表达什么观点,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4分)
5.本文以人们对世界的见解切入,逐次引申到核心话题“成见”。讨论成见问题时,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说明自己观点?请根据文本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兰州杂碎 茅盾
南方人一到兰州,这才觉得生活的味儿大不相同。
在上海受过训练的南方籍茶房,给旅客端进了洗脸水和茶水来了;嘿,清的倒是洗脸的,浑的倒是喝的么?不错!清的是井水,是苦水,别说喝,光是洗脸也叫你的皮肤涩巴巴地难受;不用肥皂倒还好,一用了肥皂,你脸上的尘土就腻住了毛孔,越发弄不下。这是含有多量硷质的苦水,虽清,却不中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