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插秧歌》同步练习11
- 资源简介:
约6200字。
6.《芣苢》《插秧歌》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余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着,不地着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
B.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
C.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
D.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指“因此”,与《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中的“因”词义相同。
B.与:指“给予”,与《插秧歌》“照管鹅儿与雏鸭”中的“与”词义不同。
C.亲:指“亲近”,与《出师表》“亲小人,远贤臣”中的“亲”词义相同。
D.衣:指“穿衣”,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中的“衣”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制定政策能够根据百姓的需要,而且言辞谦卑,因此其政策容易推行。
B.司马迁认为孔子小看管仲是因为管仲虽然贤明,却不能辅佐齐桓公行王道。
C.在柯地会盟时,齐桓公最终听取管仲的建议,信守与曹沫的盟约,使诸侯归顺齐国。
D.晁错认为圣明君王在位时,要为百姓开辟财源,调动其生产的积极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5.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请结合管仲和晁错的治政理念,简要概括重视农业生产有哪些意义。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鸟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6.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