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5930字。
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但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所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是一种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如同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耕种活动不需要特别复杂的分工,因此耕种并不是乡土社会中人们群居一处的主要原因。
B. 中国乡土社会的地方性,表现为人口流动率小,个人与个人,家庭与家庭的孤立与隔膜。
C. 在中国乡土社会里,每一个以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联系成的关系网,都是独一无二的。
D. 相较于将土地交给亲戚经营,图表中江浙两省中仍拥有土地 农民还是更愿意自己经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国乡村主要以户为单位,中国乡村主要以村落为单位,这一差异和人均耕地面积有关。
B.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人们会遵守一定的规矩,这里的规矩不同于法律,它是一种礼俗。
C. 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是差序,差序以自己为中心,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有亲疏的差别。
D. 由于城乡收入的差异,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收入已经远超以种地为主的土地经营性收入。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用来支撑材料一第一段或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发现,张北虽靠近内蒙古,但是其语言几乎没有受到蒙古话的影响。
B.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C. 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
D. 作者的老师史禄国先生告诉他,中国人即使在西伯利亚定居,不管天气如何,也要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4. 费孝通在材料二中提到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相较于费孝通眼中的乡村,李迎成眼中的乡村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个人与个人,家庭与家庭的孤立与隔膜”错误。原文“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可知,孤立和隔膜是村和村之间的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已经远超以种地为主的土地经营性收入”错误。原文“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来看,土地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呈逐年下降和逐年上升趋势,以外出打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收入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可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荒岛上的故事
杨振声
小时候,在海边拾贝壳,入水捉飞蟹,在岩石下摸鱼捞虾;倦了便坐在一带沙城子安放着古老的铁炮上,向着那绵延数百里的岛屿做梦,幻想一些仙女或英雄的故事。在夕阳压山的时候,古红的晚霞照常把这些岛屿染成浅绛,变成深紫,而海上的云烟又每使这些岛屿掩映出没,忽隐忽现。
抗战的情绪随着敌人的炮火燃烧于我国的沿海线,而这一带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