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五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11/19 18:40:3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2670字。

  安徽省亳州市五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文本一:
  海平面上升、严重干早、极端高温、频繁的洪水等全球变暖引发的灾害,频频登上新闻的头条。人类与气候的关系已进入人们关注的中心,超越环境保护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既是现实问题,也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社会与其生活环境联系得很紧密。人们从来没有得益于科学的天气预报,更不用说电脑模型。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靠的都是一代又一代习得的一些细微的环境提示,比如浓云密布预示着飓风即将到来,渔民和水手也能看出强风暴到来之前海洋涌浪方面的细微变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往往是人们根据地方性的经验与理解而采取的地方性举措。如修建防海堤、将房屋搬到高处应对灾难性的洪水。古时的大多数社会都很清楚,他们受到气候力量的制约,而非掌控着气候力量。
  我们这个时代的气候风险是全球性的,其严重性也史无前例。从政治家和宗教领袖到基层活动家和科学家,有无数人士都已强调,人类的未来发发可危。许多专家则提醒说,我们还有机会来纠正人类的前进路线,避免可能出现灭绝的命运。的确如此,只是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忘记,我们其实继承了人类与气候变化方面的巨大遗产。
  最基本的一点就在于:与祖先一样,我们属于人类;我们继承了与前人相同的前瞻性思维、规划、创新以及合作等优秀品质。这些品质也始终帮助我们适应着气候变化。亲族纽带与人类天生的合作能力是两种宝贵的资本,即便在人口稠密的大都市里也是如此。只需看一看美国西南部古时或者现代的普韦布洛社会就能认识到:亲情、彼此之间的义务以及一些打破孤立的机制,仍然是人类社会面临压力之时一种必不可少的黏合剂。分散和人口流动是两种策略。数千年的时间里,它们都是人类应对干早或者突如其来的洪水所造成的破坏时极具适应性的方法。非自愿移民这种形式的人口流动,如今仍然是人类面对气候变化时的一种重要反应。我们经常会说到生态难民,但我们见证的,实际上就是古时人口流动的生存策略,只不过其规模真正庞大而已。
  (节选自《气候变迁与文明兴衰》[英]布莱思•费根,[英]纳迪亚•杜拉尼/著,欧阳瑾、黄春燕/译,有删改)
  文本二:
  人类通过对抗和适应气候变化,逐渐掌握了稳定气候条件下的气候知识,从而采取适合其生存发展的社会行为并建立了社会关系。在变化的气候条件下,一部分文明因此消亡,而另一部分文明则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建立起新的文明形态。如果将气候变化看作一种结构性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科技不够发达时代,人们只能通过习得的生活经验,判断气候的变化,采取应对的措施,这些举措带有地方性特点。
  B.当今时代的气候风险是全球性的,尽管目前可高枕无忧,但无数人士已意识到它将威胁人类未来的命运。
  C.人类的文明形态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部分文明消亡,也可能促成新的文明形态的建立。
  D.面对气候变化造成的突如其来的灾难,对抗是人类的应急反应;之后则要采取适应的生存策略与之长期共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气候变化是一个古已有之,且伴随着人类文明长期存在的问题,人类应将自身放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看待它,不过分自信或过分自卑。
  B.梁惠王“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分散和人口流动是“凶年”保障百姓生存的策略,今天依然适用。
  C.人类社会总是受气候力量的制约,而非掌控着气候力量。因此,对抗和适应都只是被动的手段,人类不能改变气候,
  D.气候变迁一旦真正大范围影响到人类和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人类社会的变迁将必然发生,可能导致社会关系改变甚至文明兴衰。
  3.根据文本二的观点,面对气候变化,人类有两种基本手段,不属于“对抗”是(3分)
  A.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1900年发生特大干旱,古埃及就此分裂,诸王则在灌溉方面大力投入,设法养活百姓,
  B.“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人们将生活中习得的气候知识,编成谚语。
  C.上古时期华夏出现一次洪灾,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对洪水进行疏导,“三过家门而不人”,完成了治水大业。
  D.2022年第27届世界气候大会,人类对应对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的目标设定。
  4.请简要说明我们继承的“人类与气候变化方面的巨大遗产”有哪些?(4分)
  5.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课题,这两则材料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岔  路  口
  陈  毓
  坐在山下岔路口读书的人,并不反感一个问路人。我看见他就坐在这样的一个岔路口,膝盖上摊本书,正读得投入。来路上,我遇见过扑蝶的捕蝉的钓鱼的摘花的,但遇见一个安坐读书的,还是稀罕。他手脸黑而粗糙,为了脚舒服,鞋跟也不挂上,一只脚索性踩在鞋面上。想让他把眼睛从书里移出来,我就向他问路;请问从你坐着的台阶走,能不能上到山顶?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