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同步练习21
- 资源简介:
约10650字。
6.《哈姆莱特》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大团圆”戏剧的结局模式,是一个民族深层的结构话语,是中国人民的“集体无意识”,同时也是华夏民族社会心理的共同体现。普列汉诺夫说过,“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在一定时期的艺术作品和文学趣味都表现着社会的心理。”
王国维认为中国悲剧文学的这种情节结构模式“代表吾国人乐天之精神者也”(《红楼梦评论》)鲁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国民性缺失的问题。这些观点,都是在特定社会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影响下提出来的。在今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其实,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戏剧“大团圆”结局产生的原因。
首先,源于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中国地理上的特点、古代社会长期的封建统治特点以及小农经济的方式,养成了华夏民族适应性、顺从性、依赖性以及被动性、保守性和稳定性的民族心理。与此同时,受到儒、道、佛思想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了华夏民族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第一,“尚圆”心理。对“圆满”的迷恋是一种世俗之性。表现在戏剧中,就是以苦开头,以乐结束;以悲开头,以喜结束;以顺境开头,以逆境结束相互转化的圆形结构,在戏剧作品结尾,洋溢着浓厚的“乐”和“喜”的“大团圆”色彩。第二,“中和”之美。与西方人性格不同,中国人强调“中庸”之美,强调对立面的均衡与和谐,体现在戏剧中,就是强调儒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精神。第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佛教强调因果报应,“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应用到“大团圆”的问题上,就是前世没有了结的恩怨,导致了今世的相互牵扯。
其次,源于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补偿”心理与受众的审美接受心理。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戏剧必令“生旦当场团圆”才肯放手,这是不愿正视现实、不愿正视痛苦的表现,是自欺欺人的国民性的体现。这是从批评家的角度来说的,职业批评家通常都是站在某个道德制高点上,这种制高点要求人们有较高的心理判断能力和抵抗能力。事实上,普通的老百姓生活在被无奈和痛苦包围的现实中,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享受,而“大团圆”的结局符合他们的审美需要和欣赏习惯,符合他们以消遣、娱乐为目的的看戏动机,以此来缓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的痛苦和折磨。
因此,剧本要流行于世,就必须迎合观众的心理,不能违背观众的愿望。戏剧作为一种通俗文学,必然要以观众的喜恶作为自己的评判标准。在创作过程中,作家要以民间的眼光对剧情发展进行审视,争取普通戏剧观众的关注和理解,突出其世俗性和大众品位。作品脱离了接受者和市场的需求,必然导致文学创作的失败。
(摘编自杨雪《论中国戏剧的大团圆结局》)
材料二:
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这种直观的交流形式使得剧作必须关注大众品位,只有符合大众品位,剧作才能球认可,作品与作家的价值才能体观出来,如果一个剧作家因为没有顾及观众的接受而创作出了其他结局的作品,他可能具有文学变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的“大团圆”结局模式常以苦、悲等开头,以乐、喜等结束,是中国人民的“集体无意识”,体现着华夏民族的社会心理。
B.华夏民族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包括对“圆满”的迷恋、对“中庸”之美的追求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等。
C.鲁迅先生认为,职业批评家通常都是站在某个道德制高点上,这种制高点要求人们有较高的心理判断能力和抵抗能力。
D.受当时社会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影响,王国维认为“大团圆”结局是国人乐天精神的体现,而鲁迅则认为是中国国民性缺失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认为“大团圆”戏剧结局与自欺欺人的国民性密不可分,这表明鲁迅认为戏剧不能有“大团圆”结局。
B.在创作过程中,只要剧作家在作品中描写了“大团圆”结局,作品就能够争取普通戏剧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C.谭鑫培善于唱悲剧,有一次演出明传奇《清风亭》时,不仅作品被骂为“亡国之音”,而且自身也被人攻击。
D.“大团圆”结局进合了大众的品位,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抑制这种艺术结构校式就背离了文学相式多样化原则。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 )
A.《雷雨》最后一幕,四风冒雨跑出去顺电而亡,雨冲去追四凤也视一起电死了,周律食着他自杀,鲁侍萍和周繁漪看到这样的场景疯了。
B.《红楼梦》中部分人物的结局:成玉泪尽而亡,宝玉离家通入空门,元春暴毙,迎春被折磨数死,探春远嫁,惜春出家,王熙凤病死。
C.《哈姆莱特》最后一幕,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被毒剑刺中身亡;国王被哈姆莱特用毒剑制死;王后误喝下毒酒身亡;奥菲利娅发疯堕水身亡。
D.虽然《西厢记》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一波三折,令人垂泪,但最后张生高中头榜,美满完婚,遂了人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俗语说,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正说出了性格的千差万别。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一个独特的系统,这个系统非常复杂,由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因此也表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
刘再复认为“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由相反两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