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同步练习24
- 资源简介:
约12650字。
10.《老人与海(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描绘此种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浸到对象中去,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材料二: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子•秋水》中,庄子将出游之乐移置到鱼身上,这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审美移情说认为,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
C.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如和谐、对称等丰富的美的要素。
D.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岳阳楼的阴晴是人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2.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非审美联想”的一项是( )
A.读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联想到五彩缤纷、繁盛热闹的春季美景。
B.读到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联想到宋孝宗在位期间“乾淳之治”的盛景。
C.读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联想到诗意美好的逝去时光和寻梦的惆怅落寞。
D.读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联想到交通工具落后的人类文明社会早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移情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白居易的《琵琶行》:“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是移入乐音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杜甫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小舟,小舟因此就孤愁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小舟中,只存在于小舟上的。
4.材料三的首段是如何引出论题的?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5.三则材料都围绕审美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说明。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微风不断地吹着,稍稍转向东北方向,他知道这意味着风力不会减弱。老人朝前面张望,看不见任何船帆,也看不见船身,或者是船上冒出的烟。只有飞鱼从船头一跃而起,向两边滑落,还有一簇簇黄色的马尾藻。他甚至连一只鸟也看不见。
他已经驾船航行了两个钟头,在船尾歇息着,时不时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