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70字。
浅谈作文中如何把握联想和想象的“度”
内容摘要:联想和想象是写作创造的先导,被誉为“中考作文腾飞的翅膀”。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又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清并把握联想和想象中“想”的“度”,使联想和想象合情合理。
关键词:联想和想象 “度” 合情合理
“假如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么样?”
这是著名电脑品牌“联想”公司的广告语。一语双关,耐人寻味。自然,没有了“联想”电脑,人们的工作、生活会少了不少效率和乐趣。但如果失去的是“联想力”呢?恐怕整个社会将会停滞不前了。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只有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是不够的,联想和想象等非逻辑思维“常在创造的关键阶段起作用”,“联想和想象常常是创造的先导。”因此,联想和想象在写作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中必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纵观近几年来各地的中考满分文,我们都不难发现联想和想象这对姐妹的影子。她们灵活的贯穿于材料的选择、内容的拓展、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安排、人物的刻画各个环节中,成为考场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阅卷老师眼光赢得好评。这也就难怪有人把联想和想象誉为——“中考作文腾飞的翅膀”了。
既然如此,那么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成为了作文教学的一条必经之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学生大胆想象,又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清并把握联想和想象中“想”的“度”以免学生误入歧途,变成空想、假想、乱想。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是按以下三条要求给学生予指导的,使他们在创作中的想象合情合理。
联想和想象的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相关的关系。
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
所谓想象,是根据头脑里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过程。
这二者的概念中都特别强调所“想”出来的事物是“有关”的,是“相应”的,意思即是指原物和“想”出来的物必须具备相应的特点,包括相似关系和对比关系。
例如:郭沫若在诗歌《天上的街市》中把街灯联想成天上的明星,是因为亮着的街灯和天上的明星都有“多”和“亮”的相似之处;朱自清在散文《春》之中由花的香甜联想到果实的香甜,由地上繁多的野花联想到了天上的繁星,都是同样的道理。
“我也喜欢草,它们顽强、蓬勃、生生不息。我看着它们神情坚定地站在高大乔木的阴影下挣扎着向上的样子,我会想到那些在前辈制造的宏伟的阴影里仍能创造自己的事业的拼搏者。那是一种让人敬佩的勇敢与执着。当小草终于破土而出展现它鲜嫩的绿色时,我发现它们小小躯体里蕴藏着的不为人知的力量。是那些草告诉我要勇敢,要坚强。(选自2003年温州市中考满分文《这也是课堂》)本文段中,小作者由小草联想到“那些在前辈制造的宏伟的阴影里仍能创造自己的事业的拼搏者”,就是因为二者都是“勇敢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