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11/17 14:24:3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060字。

  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3 年 11 月 15 日下午 14:30-17:00   试卷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诗的境界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是直觉所“见”的意象,第二个条件则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光点,和它们邻近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像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仔细分析,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 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大地山河、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就是移情作用的结果。比如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
  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响。比如欣赏自然风景,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相反而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 景也恰能传情,情、景相契无间,这才是诗的理想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 两个要素,即“情”与“景”。我们时时生活在情趣里,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纷至沓来,但是只有极少数才能成为诗的意象。因为意象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有圆满浑整的境界。所以说,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
  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才能产生诗的理想境界,但宇宙中万事万物却常在变化发展中,没有绝对相同的情趣,自然也就没有绝对相同的景象。情趣不同,那么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时,都见到了山的美。在表面上景象都是山, 在实际上却因对山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有不同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每首诗的境界都是作者自己的创造。
  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诗的欣赏。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就情景契合的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每个人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 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所以无论是欣赏自然风景或是读诗,各人对境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所得到的和明天读所得到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每次再造时,都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所以每时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鲜的诗。所以,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至于情绪,人人所具,不是件稀罕的东西,更非诗人的特权。许多好诗,像古谣民歌,多半写出平常人的平常情绪。眼前之景,即景之情,一经诗人道出,点石成金,大地山河,顿然改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何等寻常?“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非奇境。这种“境遇”,这种“情调”,人人可有,却不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诗歌移情理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美学家把注视一座高山觉得它在那里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的现象称为“移情作用”。
  B.移情作用指的是我们发现了在死板东西之中具有的情感、生命、动作,云飞泉跃、山鸣谷应,这就是移情作用的结果。
  C.“即景生情,因情生景”表现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响,情、景相契无 间,才是诗的理想境界。
  D.宇宙中万事万物常在变化发展中,没有绝对相同的景象,也没有绝对相同的情趣。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同而实异。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至于情绪,人人所具,不是件稀罕的东西,更非诗人的特权。许多好诗,像古谣民歌,都写 出平常人的平常情绪。
  B.每首诗的境界都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就算诗人表面上写的景象都是山,实际上却因对山贯注的情趣不同,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境界。
  C.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是因为再造时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
  D.陶渊明的高情逸韵,是中国诗人尽有的,但他的诗只有一部,虽以东坡的天才,不能再“妙造”之。由此可见“妙造”是艺术,是诗,难在“妙造自然”。
  3.下列诗句中最符合朱光潜先生所说的“诗的理想境界”的一项是( )(3 分)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4.两则材料都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引用的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5.朱光潜认为:“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请据此谈谈《沁园春•长沙》的妙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红 围 巾
  刘庆邦
  ①喜如春天去相亲,到秋天还没有下文。喜如相亲是在一块麦地边。那时麦子刚起身,满地都是绿的。春风吹过,麦苗一波一波地涌,从远方涌来,又向远方涌去,一直涌过看不见的地方。后来,麦子黄了,割了。地里点上了玉米,栽上了红薯。再后来,玉米棒子掰了,红薯出了,地里变得干干净净。这期间喜如一直在等,天天都在等。跟人家相过亲了,她觉得应该等到一点什么。可半年都过去了,关于相亲的事,喜如没有得到什么确切的消息。
  ②四姑只说了那一两句话就完了,好像一下子就把那一章掀过去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