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8字。24题。本试卷立足新课标,立足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和提高,覆盖面广,难度适中,质量较高。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测试卷
出卷人 徐信东 2006-4-7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基础部分60分,作文40分)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28分)(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相信你的付出没有白费)
1.古诗文默写(10分)
1)山际见来烟,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3)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5)_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保平安。 6)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8)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2.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lán)_____言 2)污(huì)______ 3)(pán)______石 4)深(suì)_______
3.解释下列文言句中的加点字(4分)
1)肃遂拜蒙母________2)愿为市鞍马________3)父异焉________4)泯然众人矣_______
4.下列成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在下表中更正(4分)
人迹罕至 人声顶沸 来势汹汹 可歌可涕 鲜为人知
锋芒必露 妇孺皆知 契而不舍 义愤填膺 杂乱无章
5.名著导读(2分)
1)《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故事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名称不超过5个字)(1分)
2)《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6.星期天,小林到白云湖去玩,路上他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到白云湖怎么走?老实告诉我还有多远?”老大爷看了看小林说:“顺公路走,有一千丈;选小路走,只六百丈。”小林听了不解地说:“你这人怎么讲丈不讲里?”老大爷笑着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礼’呀!”
1)老大爷的话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如果你是小林,你打算怎样向老大爷问路?请写出你问路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7.删改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1分)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以上下文连贯的要求来看,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分)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母亲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_______________,流出了________________,流出了_________________。
A.黄皮肤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的群落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黄皮肤的群落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二、阅读与欣赏(32分)(因为你的细心沉着,胜利永远属于你)
(一)寓言一则(8分)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也。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虎求百兽而食之______ 2)得狐______ 3)虎以为然也_______ 4)兽见之皆走_______
10.翻译文中的划线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哪句话表现了老虎的愚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由本则寓言产生了一个什么成语?这个成语现在一般都是用来比喻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亮出自己的底牌(10分)
有位作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由于遗弃或收缴来的自行车无人认领,警察局决定将它们拍卖。
第一辆自行车开始竞投了,站在最前面的、一位大约10岁的小男孩说:“5块钱。”叫价持续了下去,拍卖员回头看了一下前面的那位男孩,他没加价。跟着几辆也出售了,那个小男孩每次总是出价5元,从不多加,不过5块钱实在太少了,因为每辆自行车最后的成交价几乎都是三四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