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3230字。
四川省攀枝花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任何一门艺术,其初都始于实用。印章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出现,不是偶然的。当人类社会发展到有了政务、军事、商贸等事务的频繁往来,就必须有个足以建立互相之间信任的物件。那时,最简捷、最可靠的证件就是先民以过人的智慧发明的印章。
印章从商周到现在,三千年绵延不断地在使用,至今仍是整个社会公认的、普遍通用的证鉴。这样一个重要的凭信载体,在长时段的发展中,人们逐渐对之加以艺术性的表现。而策刻作为一门工艺,始终在民间蓬勃发生、发展着。可以说,篆刻是一门生根、发芽、结硕果于世俗社会、文人书斋和人民大众的艺术。也正因为它植根大众,才自有博大持久的发展空间。印章在今天,已经从实用接近于走向纯艺术。印章艺术成熟的战国时期,包括诗词、书法在内的很多艺术尚在萌芽期。所以说、篆刻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成熟得最早的传统艺术之…。篆刻艺术在历史发展中有两个高峰:一是周秦两汉古玺印,二是明清以来以文人为主体的篆刻流派。篆刻艺术能在历史上出现两个高峰,是其他传统艺术门类里未曾有过的,这是因为它具有供他艺术门类所不具有的发生近乎革命性变革的因素。
一是材质上的革命。古玺印的材质是青铜,偶尔有象牙、木、竹、玉。到魏晋以后,篆刻艺术渐渐低落下来。宋时文人开始爱好追逐金石,他们喜欢印章,也想要进入这个领域。可是,文人尽管熟识、书写古代文字,会构思印章,却没有镌刻铜印和牙印的腕力,所以在漫长的宋元时期,包括米芾、赵孟頫,他们的有些用印都是写好印稿以后找工匠镌刻,实为文人与工匠合作的产物。明代后期,新的石材如青田石、寿山石被广泛引进到篆刻领域来,文人这才找到了理想的镌刻印材,再无须假手于人,自己篆自己刻,自娱自乐,其趣无穷。
二是原钤印谱的出现。明中叶前的印谱都是给工匠随性地刻板墨印,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完全不能显示出原有的艺术风貌。明代隆庆年间,上海的顾从德第一个想到以他收藏的周泰两汉之印直接原印钤盖而成《顾氏集古印谱》。这些印谱里留存的6000多方古代经典玺印的原貌,给文人的篆刻创作提供了最好的、最直观的经典范本,让时人有优秀传统可以摹仿、借鉴和观赏。
三是创作主体队伍由原先的工匠变为文人群体。文人通古文字、有学问、多艺心、善思量,有活色生香的变通能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印章的发展史可看出,实用性与艺术性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者共同丰富了三千年的印篆史。
B.战国时期诗词、书法等很多艺术尚在萌芽期,而印章艺术已成熟,篆刻也是成熟得最早的传统艺术。
C.其他艺术门类不具有近乎革命性变革的因素,这是篆刻艺术能在历史上出现两个高峰的一大原因。
D.三千年印篆艺术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艺术要绚烂多姿、生生不息,都必须具备变通能力,推陈出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宗明义,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印篆艺术能在历史上出现两个高峰的原因。
D.文章将其他艺术的发展作为参照,用以凸显篆刻艺术发展过程中独特的变革因素。
C.第五段以对比论证阐述原钤印谱的价值,可知优秀传统可供人摹仿、借鉴和观赏。
D.第八段“印宗两汉”的新理念,立足汲取传统汉印的滋养,却体现了“出新”的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民以过人的智慧发明的印章,能为任何一门艺术其初都始于实用提供佐证。
B.由印篆的发展史可知,任何艺术只有植根大众,才有其博大持久的发展空间。
C.不止篆刻,其他艺术要焕发出新的光彩,创作主体也离不开文人群休的努力。
D.艺术史上出现与更迭的新理念至关重要,能为后人提供永不枯竭的学习价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看五彩缤纷的世界。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的指标,用眼睛能“看”到温度吗?
显然,人眼只能感知可见光,不能看到温度。但有些动物可以,例如响尾蛇。响尾蛇的眼睛和鼻孔之间有一种叫做“热敏器”的器官,可以探测到周围物体发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