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名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060字。
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四)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乐府诗的地域性质是复杂的,表现在不同的层面。它们的音乐来自民间地方音乐的收集和改造,带有原生地的民间特性。汉乐府的文学形式不同程度地显示着地域特色,如楚辞体就明显地属于楚国的文学样式,从秦汉时期的文献来看,五言和杂言的诗歌,主要流行于北方。汉乐府诗在本原上都萌发于一些地方文化,而汉王朝又在乐府制度和乐府制作中采其所用,杂而和之,专门的人员参与创作,渐渐混淆和瓦解它们的地方性。但是另一方面,汉代的政治文化区域也不平衡,而汉乐府诗的发展和流传运用是要依靠朝廷的礼乐活动、社会民间的娱乐环境,这样,它们又形成了新的地域性特色。
乐府诗歌艺术的源头是民歌,而民歌则是极具地域差异的一种文化现象。汉代的乐歌从其发生的本源上来看,是极其广博的。《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乐府诗歌遍布吴、楚、齐、郑、关陇、河朔的广大的范围。但是,这些丰富的地方性音乐资源在其自然状态下的发展是缓慢而又有局限性的,其发展和推广往往要经过一种政治手段的选择和统治者个人好尚的提倡。西汉初年,政治制度延承秦制,统治思想废刑名而重黄老,不兴不作,于民休息。朝廷和社会对音乐的需求并不十分强烈,所以,在秦旧乐的格局上,配合少量的楚风,就可以满足。这种状况到汉武帝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武帝时任用儒生和方士,大兴郊祀之礼,与此相应,音乐之事也受到极大的重视。原来掌管雅乐的机构——乐府,在职能上得以扩大和调整。张骞通西域得胡乐,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为武乐。武帝本人又经常游猎宴享,乐府在掌管郊祀之乐以外,也为皇家的娱乐服务。此外,音乐的性质也有所变化,以秦、赵、代之音为中心的北方音乐和以楚乐为中心的南方音乐为主要成分,又参酌其他域外曲调的汉代音乐体系在渐渐地形成。
但是,各种音乐成分在交互融合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的比重似乎是不平衡的。《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明显反映出,以关陇、河朔之地为中心的北方音乐形式占有更高的比重。这其实也反映了汉代统一以后南方楚文化和北方文化交融的具体形态。在秦的统一战争之中,楚国的文化遭到严重的破坏。而汉高祖虽然是楚人,好楚声,但是他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对于楚乐的修养也不能和楚国强盛时期的贵族相比。跟随他的沛县旧部,也都是些出身较低的人,似乎并没有表现出对楚风的特殊爱好。其次,汉代虽然也采用楚声来创作郊祀和宗庙之乐,但是,这些祭祀和礼制方式是依靠秦的旧制度和齐鲁文化的基础形成的,所以,在艺术的形式和性质上就对原来的楚乐有所改变。唐山夫人所创作的《房中祠乐》是用楚乐的,但是,在文字的形式上看不出在屈原《九歌》中所反应的楚辞风格,而变为四言为主、歌功颂德的典重文字。
楚文化在汉代的渐渐式微还因为它和汉代的统治思想之间存在矛盾。汉文化在前期重黄老,武帝后重用儒术,杂以刑名。黄老崇尚质朴,反对华饰,儒术重礼制、经术和诗教。作为楚文化的代表,楚辞在汉代初期,还受到贾谊、司马迁和刘安为代表的一部分人的爱好,给了很高的评价。后来由于儒家诗教和政治伦理观念的强化,到东汉时期,屈原的作品虽然在艺术上还可以得到肯定,但在思想倾向和表现的方式风格上就屡屡遭到批评。同时,楚辞也渐渐地不能为一般人所了解,能为楚辞便是才能的表现。所以,吴人朱买臣等人因为能讲楚辞受到重用。从这里就可以明确地看到楚国的文艺在汉代的统治思想和文化趋向中衰变的命运。
(摘编自李俊《论汉乐府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材料二:
汉乐府中有关山水的描写大都体现了社会动乱带来的人物情感和人生感悟。如《巫山高》中“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将征夫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巫山位于西南,在古代算偏远地带,来这里的文人多为贬官之人,背井离乡,诗歌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乐府诗的文学形式具有地域特色,这使得它们的音乐带有原生地的民间特性。
B. 乐府诗的发展虽然有其自身的规律,而实际上与统治者的好尚与导向也有关系。
C. 汉代的乐府主要服务于朝廷祭祀和皇家娱乐等活动,但客观上也为诗歌的发展作出贡献。
D. 从内容上看,汉乐府诗歌既体现地域文化差异,也能反映出不同时代 民风变化。
2. 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代乐府对民歌是“杂而和之”的,进行了加工创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其原生的地方性。
B. 如果汉王朝一直延续汉初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地方性乐歌则可能会因缺少统治者的大力推广而发展缓慢。
C. 材料一中两次提到《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说明了汉代民间乐歌分布广泛,且不同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D. 汉乐府中有关山水和风物的描写,不是客观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借以表达社会动乱下百姓生活的悲苦。
3. 下列对汉乐府诗作的分析,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驱车上东门行》中“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几句,表明圣贤也不能超越生死规律,这是在以超脱心态思考生命的归宿问题。
B. 《十五从军征》中以“松柏”“旅谷”“旅葵”“兔”“雉”等物象,描写老兵返乡时所见家中荒凉景象,传达出动乱时代普通民众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
C. 《孔雀东南飞》以刘兰芝、焦仲卿爱情的悲欢离合为主线,个性化的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富有文采的铺叙则起到调节气氛和变换叙事节奏的作用。
D. 《西门行》一诗蕴含了生命短暂、长生不可得的慨叹,“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敦促人们及时行乐,带有浓烈的颓废思想,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风气。
4. 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楚文化在汉代走向衰微的具体表现。
5. 在人文科学研究中,研究对象相同时,研究的重点也会因研究视角不同而有所不同。请就两则材料作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这使得它们的音乐带有原生地的民间特性”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可知,“音乐带有原生地的民间特性”和“文学形式具有地域特色”是汉乐府复杂地域性质在不同层面的表现,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A。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
沈从文
迎春节,凡属于北溪村的男子,全为家酿烧酒醉倒了。
据说在某城,痛饮是已成为有干禁例的事了,因为那里有官,有了官,凡是近于荒唐的事是全不许可了。迎春节的痛饮禁止,倒是小事中的小事,算不得怎样可惜,一切都得不同了!将来的北溪,也许有设官的一天吧?
“醉了的,你们睡吧,还有那不曾醉倒的,你们把葫芦中的酒向肚中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