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同步练习41
- 资源简介:
约7980字。
3.《鸿门宴》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夜缒而出
A.越国以鄙远 B.既东封郑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范增数目项王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秦时与臣游 游:交往
B.此亡秦之续耳 续:后继者
C.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缘故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幸:幸亏,幸而
二、情景默写
3.课文理解。
(1)《鸿门宴》中说明做大事、行大礼不必在意细枝末节的句子是:“ , 。”
(2)《鸿门宴》中比喻说话或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的句子是:“ , 。”
(3)《鸿门宴》中形容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 , 。”
(4)《鸿门宴》中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残暴无度的句子是:“ , 。”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乡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乙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B.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C.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指“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执事,指办事的有关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C.左尹,官名,掌管军事。与之相对应的有右尹,其地位略高于左尹。
D.关中,古人习惯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文中指战国末期秦的故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烛之武的牢骚引出郑文公的自责,使故事富于变化;乙文详述项伯夜告之事,松弛了紧张的氛围。
B.甲文“夜缒而出”既暗示局势紧张,又衬托出烛之武的勇敢:乙文座次安排既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又见双方力量悬殊。
C.古人很重视“义”。甲文子犯请求攻打郑国,但晋侯认为失去秦国的帮助,再打不合仁义:乙文项伯劝说项羽时也提到“义”。
D.甲乙两文都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塑造人物形象,既突出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真实。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1)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