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910字。
山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昌耀最重要和最独特的,在我看来,是形成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和美学追求相称的文体,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道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正是这种“昌耀体”使他的诗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存在。这种“昌耀体”当然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风格,而是和昌耀的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昌耀体”的显著标志,正如人们看到的,首先来自昌耀高度自觉地与汉语言古典传统接通,由此给我们的“新诗”带来了汉语本身的血质、底蕴、调性和文白之间的语言张力,带来了一个“文明之子”才具有的那种崇高感、历史感和文脉贯通之感。这让人不能不惊叹:在一个早已与古典传统相断裂或脱节并日趋平白粗浅松散的中文语言环境里,昌耀是怎样形成这样一种孤绝超拔的文体的?这简直是一个谜!
也许正是在《慈航》之后,昌耀不能再忍受他早年的那种语言方式和诗风了,在我们对他的一些重写作品的文体对照分析中,便可清晰地看出这种变化的轨迹。李曼在其论文中也曾举出昌耀《船,或工程脚手架》这首重写之作对旧作《船儿啊》的具体改写,如把“多雨的日子”改为“蒙蒙雨雾",把“不愿离去”改为“淹留不发”,等等。而这种改变,在我看来不单是词汇上的,也是整体句法和诗学性质上的,诗评家程一身借用昌耀的一句诗“钟声回到青铜”来命名由他编选的一本昌耀诗歌精选,便体现了他对昌耀后期诗歌语言某种整体上的敏锐洞察。的确,从早期作品那种高亢、浅白、并无多少个人独特语感的时代通行诗风来看《慈航》以后的作品,这种“昌耀体”的形成和确立,借用一个说法,对一个诗人的创作甚至具有了某种语言“变容”的意义。
在中国新诗史上,针对白话新诗流于平白松散的弊端,李金发采用了文白夹杂的句法,其奇崛的诗风富有语言张力,但很多时候也的确流于“佶屈聲牙”;卞之琳等诗人也有意识地运用了文言句法,如卞先生《道旁》一诗中的“骄傲于被问路于自己”,废名就曾点出它看上去“很别扭”,但却正是“《论语》的文法”。一些台湾诗人在现代诗运动后重返古典,运用文言重新整合现代汉语,也恰好书写了他们的文化“乡愁”,只是某些流于仅用古典趣味和辞藻来装饰的作品,其实已丧失了汉语本身的血质,给人以“木乃伊”的感觉。而昌耀的语言追求,纵然也不是没有问题,但和那些伪古典或仿古典有本质的区别。它不仅体现了一种文白之间、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张力,更重要的是,它被赋予了真实的,有时甚至是令人惊异的生命。这里如实说,即使像卞之琳这样的大家,有时也还存在着一个“化欧”“化古”化得并不够到家的问题(比如穆旦就认为卞先生用老夫子气的笔调翻译拜伦的诗作有点“笔调不合”)。但是在成熟期的“昌耀体”中,古老的构词、意象和文言句法的运作,不仅显现出真实生命的有力吐纳,而且显得突兀而又自然。当然,昌耀诗歌的“文言化”,有时也显得过重,这在他的晚期诗作中尤为明显,给人以过于涩滞之感,但总的来看,这种“昌耀体”与诗人内在的秉性、人生的历练、美学上的全部追求都十分相称。对昌耀本人而言,也只有经由这样富有人文历史底蕴、沉雄而又峭拔、“内陆高迥”般的文体,才能显现他独特的心魂、志向、生命风貌及内在张力。
(摘编自王家新《论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及“昌耀体”》)
材料二: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普通的日常语言因为被人们反复因袭而给人带来“感知自动化”。文学语言要给人带来新鲜感受,就必须偏离日常语言,这种偏离就是陌生化。它的基本方式是超常组合和非逻辑。这种超常的非逻辑性组合,具体地说,就是克服语词之间的那种被人们习以为常、不感而知、可能的毗连型组合与替换型组合,从而实现一种奇特的、陌生化的组合关系。昌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回顾昌耀的诗歌创作生涯,他的诗歌保持着一贯的创作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昌耀体”。
B.昌耀善于从汉语言古典传统中汲取灵感,并将之运用在诗歌的词汇上、整体句法和诗学性质上。
C.虽然李金发、卞之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新诗的发展,但他们的诗歌整体艺术成就较低。
D.诗人想要避免文学语言的“感知自动化”,只要通过超常组合和非逻辑的方式,就能增强语言新鲜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昌耀体”是昌耀人生体验的一种折射,虽然它存在一些弊病,但这些弊病并不妨碍昌耀诗歌的魅力。
B.为了抒发乡愁,一些台湾诗人在现代诗运动后用古典趣味和辞藻来装饰他们的作品,只是文学效果欠佳。
C.昌耀诗歌里长句的使用不仅拓展了句子的容量,还能感染读者,让读者体悟诗意的厚重与诗情的酣畅。
D.在昌耀诗歌中,即使是丑、恶的物象,也可以蕴含美的力量,从而给予读者一种格外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昌耀体”的一项是(3分)( )
A.“雪堆下面的童子鸡就开始司晨了。”(《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
B.“浴罢的肌体燧石般黧黑,男性的长辫盘绕在脑颅。”(《湖畔》)
C.“在大雷雨中的夏夜,闪电的青光,像一条扭曲的银蛇。”(《山旅》)
D.“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良宵》)
4.追求陌生化是诗人昌耀的一种美学追求,那么昌耀在诗歌创作中是如何体现陌生化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
5.诗人骆一禾指出:“昌耀所大量运用的,有时是险僻古奥的词汇,其作用在于使整个语境产生不断挑亮人们眼睛的奇突功能,造成感知的震醒……”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飞行酿酒师(节选)
铁凝
终于说到了酒。先品酿酒师带来的自酿酒。酿酒师太太客气地谢过那两位白面侍者,从其中一位手里接过醒酒器,亲自为大家斟酒;白面侍者立即退至不惹眼处,职业性地垂手侍立。无名氏持住杯颈,观察酒体深闻酒香,他静下心,尝了第一口。就算他的酒龄如此之浅,和在座各位相比他应该是个怯场者,就算他真的怯场,他还是品出了这款酒色暗红、果香味丰富的自酿酒的高雅气质。它讨喜,柔顺却并不通俗,味道十分集中。他观察左手边的小司,小司的表情是沉吟中的肯定。无名氏有几分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