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17
- 资源简介:
约7690字。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课文总结
一、关于《左传》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汉以后多称《左传》。
左(左氏)就是左丘明,“传”是对经文的注解,“春秋左氏传”就是左丘明对《春秋》作的详细注解,可以看出《春秋》与《左传》的关系,《左传》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春秋三传”指的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分别是左丘明、公羊和谷梁对《春秋》做的注解,但《公羊传》和《谷梁传》失传了。
《春秋》是“五经”之一,可以看做是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但记事简约,有似“大事年表”,而《左传》是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长于记述战争,但不重对战斗的详细描写,而是善于写战前的准备或分析,和对于战争规律的总结;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左传》是先秦历史散文的典范。
二、重点词语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对……有二心。晋、楚城濮之战时,郑国曾派兵援助楚国)
晋军函陵(驻军,名作动)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取独,不译。“臣之壮也”作句子的状语,意为“我年轻的时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名作动,把……当作边邑)
越国以鄙远(形作名,边远之地)
邻之厚,君之薄也(两个“之”都是取独,“邻之厚”作主语,“君之薄也”作谓语)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给)夫晋,何厌之有(同“餍”,饱,满足。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何厌”作宾语,前置,“之”是提宾标志)
既东封郑(名作动,把……当作疆界)
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封:名词,疆界)
课内外练习
一、课内巩固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师旅,指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B.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通常被认为居春秋五霸之首。
C.庖丁,名为“丁”的厨师。一说即厨师,“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
D.《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战国末年左丘明所作。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