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选择性必修上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7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10/14 21:28:1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6130字。

  第三单元 测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时代,网络全面重塑了人们的生活。从物质到精神,网络基本上完成了对人的一切延伸,包括人的大脑和中枢神经。当人们依赖网络而生活时,也几乎不假思索地依赖网络而思考。极度便利的物质世界呈现出令人警觉的批量化、同质化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早就蔓延到了精神领域。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网络文化的原创性问题被提了出来:在这个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已居于络时代,人们如何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文化又何以保持其原创性活力?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或许需要我们转换一下思路,即网络时代的文化原创性可能已经获得了更为丰富的表达方式,需要我们在种种芜杂的现象之中进行辨析。其中,与原创性紧密相关,却往往被草率地置于其对立面的“二次创作”问题就具有代表性。
  “二次创作”并非网络时代的独特产物,而是作为一种文艺创作的手段古已有之且广泛存在。如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即是对史书《三国志》的“二次创作”。元杂剧《灰阑记》更是经历了从布莱希特的剧作《高加索灰阑记》到香港作家西西的小说《肥土镇灰阑记》这般跨语言、跨文体的再创作。网络时代“二次创作”的特殊性在于,它在一个虚拟空间里实践了后现代主义的创作观念。
  在后现代语境下,所有的创作者、所有的文体、所有的素材及创作成果都获得同等的地位。后现代多使用拼贴的手法,视“快感”——而非“崇高”——为艺术的主要追求。后现代艺术得以实现的技术性前提是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艺术品在科技的支持下得到广泛传播,欣赏艺术的门槛全方位降低,创作者们也真正走进了大众世界。由此,技术改造了艺术的价值观。后现代主义的视野有助于人们发掘出网络时代“二次创作”现象内部的原创性活力,将其与抄袭、复制等恶劣的侵权行为区分开来。“二次创作”是网络时代原创性的特殊表现形式,植根于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大众表达欲望的空前络世界缩短了文艺作品创作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标准的网络原创性作品,如以连载方式发表的网络文学,其创作过程已无法脱离作者与读者评论之间的互动。而“二次创作”是一种反向的互动,扎根于原作的评论自身获得了独立生长的可能。“二次创作”是一种真正的大众文艺形式,大众不再是默认的受众,而是创作本身的一部分,他们不仅仅满足于以“反馈”的方式参与作品的完成,而是进一步拆解、打碎成品,并通过自己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加以重新组装。
  网络文艺的“二次创作”绝不意味着抄袭或复制,而是以自我表达为前提的创造性重构。这种创作本身的著作权如何得到保障,以及“二次创作”对原作如何使用才不会造成侵权,需要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与引导。“二次创作”借助互联网平台,将创作权利与发表途径开放给了所有网络用户,在激活大众文艺活力的同时,也对权利边界和创作导向的把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到通俗而不低俗、享权而不侵权,是“二次创作”真正激活网络文艺原创性力量所面临的挑战。
  (摘编自谭雪晴《网络文艺“二次创作”面临挑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人们依赖网络生活、思考,批量化、同质化的现象从物质领域蔓延到精神领域。
  B.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是后现代艺术得以实现的技术性前提,这导致了侵权行为的发生。
  C.网络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对原作的评论可以成为个人表达的“二次创作”。
  D.“二次创作”激活了大众文艺,但也面临如何做到通俗而不低俗、享权而不侵权的挑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网络全面重塑了人们的生活”为背景,引出了网络文化的原创性问题。
  B.文章列举《三国演义》《灰阑记》等例子,是为了论述“二次创作”古已有之。
  C.文章第四段讨论技术改造了艺术价值观,有助于挖掘“二次创作”内部原创性活力。
  D.文章肯定“二次创作”的积极效果,也流露出对网络文艺原创性面临挑战的担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二次创作”被置于原创性的对立面,说明当下人们没有辨析芜杂现象的能力。
  B.空前络时代原创性的特殊表现形式的最重要的条件。
  C.原创网络文学的创作必然会受到读者评论的影响,包括以连载方式发表的作品。
  D.网络文艺的“二次创作”作为一种创造性重构,需要法律法规的引导与保护。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陈众议
  马尔克斯走了。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么?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
  《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马尔克斯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书刚上市就被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