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1060字。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②《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③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城。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④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草、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二:
①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合乎要求,工匠在制造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而工匠头脑中的规范意识及其在制造活动中的落实,便是今人通常所说的工匠精神。在上古时代,最初的工匠为了确保产品品质而发明了一套工作伦理,这套工作伦理主要依靠工匠个人的自律来贯彻。
②随着历史的发展,工匠往往受产品需求者即国家的直接管控,国家对于产品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并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予以保障。正是这种管控制度激发了最初的工匠精神。实际上,手工业时代的制造业,制造手段的落后本身就对工匠的工作态度等工作伦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③当制造活动主要靠手工劳作进行时,制造过程依赖于人的器官发挥感知与运动的功能,但人的身体
(摘编自严鹏《工匠精神:概念、演化与本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手工匠人要雕琢技术、打造产品,到了机械时代同样需要工匠精神,但其内涵与之前有了本质区别。
B.当代社会的气质特征取决于每一个人的具体表现,但如果有人不依照工匠精神要求自己,就会影响时代气质的走向。
C.制造手段落后的手工业时代,工匠的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产品的品质,而工匠精神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产品品质的稳定。
D.作为内驱力的精神由心理层面产生、维持,如果没有外在的制度的强制管理,作为内驱力的精神就不会稳定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②段引用《说文》的内容,目的是说明人有职业品质和专业精神的差别以及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
B.材料一结合时代特点深人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当代价值,并呼吁人们应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践行。
C.材料二第③段通过介绍手工劳作的工匠情绪的波动与劳动产品质量的关系来论证生产中专心致志的作用。
D.两则材料都是在论述工匠精神,讨论工匠精神在制造业中的价值,但论证的方法和角度有所不同。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两则材料有关“工匠精神”特点的一项是(3分) A.袁隆平给人的印象是杰出的科学家和地道的湖南农民。 B.张秉贵心有一团火,糖果称重一抓准、算账是一口清。 C.钟扬教授以植物学家的视角,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D.《插秧歌》中有人呼唤农人休息一下,但他还继续工作。
4.在人类历史上,工匠精神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请结合材料二概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材料一的第④段是如何体现新闻评论“有的放矢、直面现实、解决问题”的新闻品格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哦,香雪(节选)
铁凝
香雪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尽管不爱说话是她的天性,但和台儿沟的姐妹们总是有话可说的。公社中学可就没那么多姐妹了,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她们故意一遍又一遍地问她:“你们那儿一天吃几顿饭?”她不明白她们的用意,每次都认真地回答:“两顿。”然后又友好地瞧着她们反问道:“你们呢?”